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劳动越来越具有知识化的特征。劳动的知识化改变了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的相对地位,促使企业组织形态和经营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劳动的知识化及其深刻影响,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加大组织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力度,并着力营造知识劳动者发展与壮大的经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更加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保护劳动者,是各国劳动法的主要宗旨。中国入世后,劳动立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将会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  相似文献   

3.
"资本-劳动"的二元对立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严格定义的雇佣劳动概念是这一理论模型的逻辑基础.学术界对雇佣劳动概念的历史性质和理论建构性质的忽视是导致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诸多误解与质疑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科技劳动日益普遍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的资本-劳动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由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首的崭新的人类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理论应该在历史发展运动中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立法步伐,但由于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利用市场的优势地位,采取各种不法手段,侵害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仅要靠政府和司法部门,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应当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自己的权利义务,掌握预防劳动争议的技巧,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要实现全社会效率跃迁的规则体系需要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要形成劳动者能力的平等,要优化资本与劳动的比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劳动与资本收益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王金柱 《求实》2002,(1):21-2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 ,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 :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 ,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 ,劳动者是投资者 ,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 ,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 ,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 ,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 ,合理评价。从长远看 ,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要构建实现全社会效率跃迁的规则体系需要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要形成劳动者能力的平等、要优化资本与劳动的比率、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劳动与资本收益的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里,资本家既是剥削者,也是劳动者。资本家的劳动是监督劳动和管理劳动,也创造剩余价值。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中,一般将资本家称为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对待资本、资本者,为资本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成长环境,使之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问题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坚持劳动优先于资本。与之相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21世纪,劳动与资本关系依然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劳动与资本哪一个具有优先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的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与实践后果。对这一制度设计、价值取向和实践后果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中,资本明显具有优先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质上乃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中,劳动必然具有优先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劳动者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运行初步实现了法律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现状使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就业形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等。健全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首先是构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框架,关键是明确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