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尿素是农作物的速效肥料 ,在畜牧业上也作为反刍动物的添加饲料 ,但饲喂过量及饲喂方法不当会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甘肃省张掖市某牛场养乳牛 2 0 0多头 ,其中 6头因误食过量尿素而中毒 ,死亡 3头 ,治愈 3头。发病情况及症状 据饲养员反映 ,当日下午有 10头乳牛逃出运动场 ,其中 6头在运动场西墙处活动、停留 (后查实 ,西墙处放置混合 15kg尿素的玉米 ,以后仔细检查 ,当地放置的尿素有明显被牛添食的痕迹 ,剩余的仅有 8kg)。晚上饲喂时 ,全场牛饲喂配合饲料、大豆渣、青贮玉米秸及麦秸 ,饲喂后在运动场活动约 2 0min ,先后有 6头…  相似文献   

2.
尿素被广泛用于化学肥料和反刍动物的蛋白质饲料来源 ,当尿素保管不善被牛偷食或饲料添加量过大、搅拌不匀等均可造成牛尿素中毒。由尿素造成牛中毒发病快、症状重 ,如抢救不及时常造成死亡。笔者采用静脉注射谷氨酸钠和灌服食用醋等措施 ,治疗病牛 5头均治愈。1 临床症状牛采食过量尿素后 3 0min左右即出现症状 ,表现为不安、呻吟、肌肉震颤、步态不稳等 ;随病情发展病牛出现痉挛、呼吸困难 ,并从口、鼻流出泡沫状液体 ,此时病牛脉搏可增至 10 0次 /min以上 ;后期病牛出汗、瞳孔散大、肛门松弛。急性尿素中毒病牛可在 1— 2h因窒息…  相似文献   

3.
我场于1973年和1978年两度试以尿素作为补充蛋白质饲料,均曾发生中毒事故。1973年有6头慢性中毒,1978年5月有1头急性中毒。我们初步认为急性中毒剂量为170克左右,慢性中毒剂量未能算出,因为1973年由于没有经验,是将粉剂尿素直接掺在精料中饲喂的,牛长期吃进含尿素的精料,造成中毒。  相似文献   

4.
病例 1988年6月北冷乡一头奶牛因喝尿素水后立即发病。病牛瘤胃极度臌气,一时来不及就医,户主立即用食醋1.5kg、兑水1kg给患牛灌服,把牛赶起牵遛了一会,其中毒症状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是一种类球虫的原虫,本世纪初由Tyzzer(1907)首先在小鼠胃腺内发现并定名。此后发现隐孢子虫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之一。Panciera等(1971)首次报道了犊牛隐孢子虫病。嗣后,Meuten等(1974)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Pohlenz等(1978)应用病牛肠粘膜刮取物饲喂健康犊牛感染成功;Tzipori等(1980)使用患隐孢子虫病犊牛的粪便饲喂健康犊牛发生感染;Lanksverk等(1984)在挪威调查9个牧场,发现其中6个受到隐孢子虫侵袭;Vitovec(1984)研究隐孢子虫在牛肠道中的寄生部位。隐孢子虫是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之一,对养牛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农民刘某用45kg霉变的甘蔗稍饲喂自养的1头母牛和1头小公牛,喂后次日发病。患畜表现嗜睡,反刍停止,精神恍惚,站立不稳,阵发性抽搐,抽搐时两眼上吊,眼球震颤,尿失禁,瞳孔等大、对光反应灵敏。小牛症状较大牛重。诊断为霉  相似文献   

7.
腐蹄病是一肢或数肢蹄冠肿胀跛行,破溃化脓坏死,蹄甲脱落或球节以下全部断离可致耕牛残废的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的舍饲牛。系饲喂发霉稻草,食入大量镰刀菌属真菌所致。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脉搏、呼吸、食欲、大小便正常,仅精神沉郁、被毛枯燥。患肢球节、蹄冠及膝部发生热痛与硬肿,数日蔓延至腕关节或附关节,出现明显跛行。随后球节等处皮肤变冷,出现横行裂  相似文献   

8.
1986年5月22日,贾滩乡一母牛因患难产来医。临床检查:患牛不吃不反刍,怀孕已11个月,下断努  相似文献   

9.
1984年5月9日在我县束馆区兽医院见到肠管套叠320厘米患马一例,现将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报道如下。 临床症状 埝头乡一头8岁龄母马,持续性剧烈腹痛,急起急卧,全身肌肉振颤,特别是两前肢较明显,全身出汗,耳朵、鼻梁发凉鼻  相似文献   

10.
(一)临床症状 该羚牛属四川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tibctaua),3岁,雄性,体重约70公斤,由于卫生条件差(不能清扫),于1983年2月6日突然发病,患牛表现精神沉郁,站立困难,全身颤抖,弓腰,肛门、尾巴和后肢等处被粪便污染,排水样粪便或外附粘膜的成形粪便,粪便表面带有暗红或鲜红血丝。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二)细菌学检查 取粘膜样粪便,作细菌学培养检查,接种于SS和中国蓝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小时,见有大量不发酵乳糖的菌落,有异臭,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生化反应结果:葡萄糖+,乳糖-,HB-,尿素+,动力+,靛基质+,甲基红+,VP-,枸橼酸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 )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疫情动态 ,采取防制措施 ,控制发生和蔓延 ,保护人、畜健康 ,开展了甘肃省布病的监测工作。方法 被检血清 :监测工作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 3个类型的监测点 ,各检测点根据各地发病状况安排牛、羊、猪的血清学检查数和病料检查数 ;诊断液 :试管凝集反应抗原、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 ,由成都兽药厂提供 ;诊断与判定标准 :按 1979年部颁规程操作、判定。检测结果  1991~ 2 0 0 0年用试管凝集反应 :共检测牛15 45 83头 ,阳性 3 45头 ,阳…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浙江省余姚市兽药厂生产的消气灵治疗牛急性瘤胃臌气30头,全治愈;治疗牛慢性瘤胃臌气21头,治愈20头。临床症状 患急性瘤胃臌气的患畜突然发作,出汗、惊恐、骚闹不安;左腹部胀大,回头望腹,叩诊呈鼓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呼吸快,浅而困难,呈显著的胸式呼吸;心跳加快,心音增大。  相似文献   

14.
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变试验(Ames)是筛选环境中致突变物及致癌物的一种新技术,它可将致癌物作为诱变剂检测出来。 本课题组从1981年以来,进行蕨类植物引起牛膀胱肿瘤的研究,用含蕨饲料饲喂大鼠,已复制出典型的癌变病例,蕨的致癌性被进一步证实。但是,还不知道牛急性蕨中毒和器官发生癌变是否是由蕨中同样的成份引起,以及所获得的蕨类植物分馏物是否有致癌性。因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我校附属兽医院门诊部收治1头亚硝酸盐中毒病牛,经用美蓝和抗坏血酸治疗好转,但遗留面神经麻痹和脑水肿等后遗症。对此,我们采用电针刺激配合药物治疗,病牛痊愈出院。(一)原发病诊治经过 长春市郊区某养牛户于1989年10月26日上午,给牛饲喂1筐烂白菜叶和1筐甜菜,约25kg,当日下午见牛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时兴奋,时沉郁;结膜暗红;体温38.5℃,心音弱;饮食欲废绝,鼻镜干燥,牙关紧闭,口流唾液;反刍停止,瘤胃蠕动音消失,粪  相似文献   

16.
发病情况 本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草食兽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患牛被毛稀疏,头背部皮肤有广泛而菲薄的面包样皮屑,面部皮肤粗糙,多在口周围、耳、鼻梁、颈、臀、尾根等部  相似文献   

17.
1987年6月,重庆市前进园艺场的生长奶牛发生了以惊厥或晕厥、角膜混浊,两眼瞳孔对称性散大,对光反应弱,严重者完全失明为主要症状的病症,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患牛血浆中维生素A含量测定,证实这群牛患了维生素A缺乏症。 (一)发病情况 该场饲养奶牛225头,其中成牛132头,青年牛28头,育成牛43头,犊牛22头。1986年,当地青饲料生长不好,全场收贮越冬青干草只占常年收贮量的64.39%;青  相似文献   

18.
自1984年以来,我站试用国产兽药消气灵临床治疗牛急性瘤胃膨气102例,治愈率达100%。 (一)病例选择 患牛均为急性瘤胃臌气。耕牛因采食大量易发酵饲料,于短时间内在瘤胃内产生大量气体而致病。 (二)药物来源及用法 消气灵系浙江省余姚兽药厂生产,每瓶10毫升。为白色的乳状液。用量:每头患牛每次10~20毫升。用法:对重病例,消气灵用注射用水2倍稀释后,在左肷部三角区行瘤胃注射;对轻病例,药物用常水20倍稀释后灌服。  相似文献   

19.
方法:当牛只食入过量尿素发生中毒时,用甲醛溶液1~3 ml,加常水100ml,缓慢灌服至其症状完全消失为止。原理:牛尿素中素后体内生成大量的氨,内服的甲醛与血液和胃中的氨缩合反应,生成环六亚甲基凹胺(即乌洛托品)随尿排出,而达到解毒目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上用内服甲醛法抢救牛尿素中毒13例,成活11例,治愈率达84%。  相似文献   

20.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其病原有 3种 ,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禽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对乳牛的致病力最强 ,黄牛次之 )。各型分枝杆菌会交叉感染不同的宿主 ,其中牛分枝杆菌的易感染宿主尤为广泛 ,人常因饮用未经消毒的结核病牛所产的乳汁 ,或接触病牛及其污染物而被感染。有资料显示 ,目前全球约有2 0 0 0万结核病人 ,其中我国就有 6 0 0多万患者。据1 999年卫生部门调查 ,城市儿童患结核病的病例明显高于农村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与饮用不安全的牛奶有关。由此可见 ,控制和净化乳牛结核病是关系人民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