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晨 《中国律师》2003,(10):42-43
香港有关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制度完全承袭的是英国的做法,强调自律管理,通过自律性规则———《香港公司收购与合并守则》(以下简称《守则》)来实现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行为的规制。它对公司收购规范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的规定所获得执行权力的。除此之外,香港立法局颁布的《内幕交易条例》、《投资者保护条例》也涉及到了一些上市公司收购问题,但仅仅是些零星的规定。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发展的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立法也比较滞后。目前对上市公司收购行为进行规范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  相似文献   

2.
《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形式: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作出了规定,对收购者主体以投资者这一概念予以界定。理论上讲,投资者应当包含自然人投资者,然而比较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自然人投资者能否获得上市公司收购者的法律主体资格却颇值得怀疑。本文结合现行法规与当前证券市场实践,对这一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蔡红 《律师世界》2002,(9):19-22
一上市公司收购是投资者依法购买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上市的股份,从而获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一致行动是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者经常采取的共同行动,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收购过程中,相互配合以获取或巩固某家公司控制权的行动。虽然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一些基本制度诸如信息披露、强制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均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对于“一致行动”的概念以及应如何对它进行规范却未作任何规定。我国《证券法》的这一立法空白并非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践中没有出现一致行动的情况,恰恰相反,我国证券市…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上市公司收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投资者依法购买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上市的股 份,从而获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采取鼓励的政 策取向,对信息披露制度、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协议收购均作了有关规定。但对一致 行动问题和反收购制度未予涉及,值得提起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评我国证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法》第四章专章规定了上市公司收购 ,这对规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认为 ,协议收购仅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收购方式 ,应颁布专门的行政法规加以规范 ;强制收购豁免的具体情形应加以规定 ;目标公司董事会的权利义务及行动一致在《证券法》中应有体现。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东权的保护是公司制度存在的制度基础,作为公司法特别法或并行 法的证券法,也是股东权保护的重要法律渊源。必须坚持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 护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我国《证券法》中上市公司收购股东权保护问题上尚有诸 多不足,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制定与“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相对应的条例,并不断予 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三、法人犯罪的构成(-)法人犯罪的主体范围法人犯罪的主体范围,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法人之范围,即法人具体包括哪些种类?二是法人中之自然人主体范围,即对犯罪法人中的哪些人员应追究刑事责任?下面分别述之。1、法人的范围。在我国台湾地区规定法人犯罪的法律中,通常不明确规定犯罪法人的种类,而仅概括称为法人。如《管理外汇条例》第22条第2项规定:“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从业人员,因执行业务,有前项规定之情事者,除处罚其行为人外,对该法人或自然人亦科以该项之罚金。”所谓法人…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把兼并和收购统称为购并(Morger & Acquisition)。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收购为原因,兼并为可能的结果之一;收购是手段,兼并为目的。按本人理解,兼并应和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相同,而新设合并(Consolidation)则不是收购可能之结果,所以不应在收购法律制度的范畴之内。 我国的收购法律制度,主要见诸于《证券法》和《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条例》颁布于我国股份制改造的初期,而《证券法》施行之时,我国的上市公司已近千家,上市公司市值已近3万亿元…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的强制收购,即我国《证券法》中所规定确立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是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英国,并且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了保障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强制收购制度现主要流行与西欧和一些英联邦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我国《证券法》虽然规定了强制收购的条件,对象和具体适用情形,但是在具体应用实践中,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该制度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收购,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维护经济发展上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丹 《中国律师》2000,(5):54-55
要约收购(亦即“标购”)是境外证券市场兼并收购的最主要形式,是指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的一定比例时,如果进行收购,应当依法向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的意思表示而进行收购的一种方式。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该法涉及要约收购的条款达17条之多,且将要的收购放在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之首,足见我国《证券法》对要的收购的重视,为要约收购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仅就要约收购涉及到的几个法律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以求对要约收购的实践有所助益。一、…  相似文献   

11.
公司吸收合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我国《公司法》”)确立的一种公司合并基本形式。最近 ,已有上市公司之间公告拟开始吸收合并。由于我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我国《证券法》”)对公司吸收合并和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的规定条款甚少 ,充其量只有《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合并须经股东会议审议、债权人有权要求合并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公司合并计划生效须经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以及《证券法》中关于通过要约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公司股票并将该公司撤销的 ,属于公…  相似文献   

12.
论公司收购中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公司通过收买另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者全部有表决权的股票,从而取得对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上市公司收购是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反映;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方兴未艾。 在我国,自从1993年9月“宝延风波”拉开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序幕,收购事件就接连不断,迄今已有十几起,这表明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已初步具备。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监管尚很不健全,特别是《证券法》迟迟不能出台,有关的法规主要是国务院  相似文献   

13.
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把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和合作,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是调整我国法人同外国法人、自然人之间经济法律关系的规范。它参照了《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涉外经济活动的特点,把我国参加涉外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规定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即只有我国的法人才有资格成为涉外经济合同的当事人,而我国的公民和个体户则不能直接与外国企业或商人签订涉外经济  相似文献   

14.
法人能否担任董事?我国1993年《公司法》及2005年的修订中对此都缺乏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虽规定了只能由自然人担任上市公司董事,但其效力层级低,也不能规范到有限责任公司。这些立法缺漏已致实践中滋生出许多纠纷而无从解决,法理上也陷入困惑和争议。新近台湾"力霸案"的教训更促使我们有必要对法人担任董事的问题作一全面探讨和明确回答。肯定法人董事制度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并不可行,应运用"奥康剃刀"原则,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董事仅为自然人,而不宜推行法人董事制度,以提升公司治理之良效。  相似文献   

15.
民法通则与合伙民事主体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次把合伙列入自然人一章加以规定,这在民事立法上是一个创举。大家知道,各国民法典总是把合伙作为一种契约放在债编中。但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合伙首先看作一种实体组织,放在民事主体部分加以规定,这就突破了传统民法的惯例,表现了积极的求实和创新精神。同时,说明合伙在我国民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合伙是不是民事主体,这是一个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在《民法通则》的制定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不赞成把合伙放在民事主体部分加以规定,理由是民事主体只有自然人和法人,合伙是自然人、法人派生出来的,是自然人、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一种形式。外国的民法绝大多数是把合伙写在契约中,不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所以,我  相似文献   

16.
大港油田收购爱使股份的操作实录与法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证券市场既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是优化资产结构、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渠道。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企业的收购、兼并及重组,十分普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收购亦方兴未艾。上市公司的收购又称接管,是法人或自然人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收购某一公司的股份而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由于收购通常涉及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因而对目标公司各种利益主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目标公司董事会减员的影响最为严重。所以收购就有了“善意…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将法人犯罪法定化,把法人犯罪列为公约管辖的范围。公约规定了法人犯罪的范围、法律责任、法人责任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关系、法人责任的裁量等内容。这为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提供了国际法根据。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与公约中"法人犯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的名称不同,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范围不同,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不同,法人责任是否影响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不同。以公约为视角,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在保持"单位犯罪"的名称、单位责任的双罚制原则、洗钱犯罪与受贿犯罪的单位主体等不必修改的前提下,要将单位扩充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增加规定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完善单位责任与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及其规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针对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立法空白点 ,对上市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及其规制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有关敌意收购和反收购功能评介的各种观点 ;论证了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属于股东的理由 ;并在控制性股东和公司经营者权力滥用防范层面上阐明了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规制的内容 ;最后通过境外相关立法比较 ,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收购主要涉及收购者和目标公司两方主体,法律主要是通过对这两方主体的规制来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本文从目标公司的各个具体层面入手,结合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的评析,对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护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护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上海科技馆捐赠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鼓励境内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上海科技馆捐赠,规范上海科技馆捐赠征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