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2.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此病最早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从刚果发现。之后,相继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肯尼亚、美国、加拿大、印度流行。我国于198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在甘肃甘南地区发现牦牛嗜皮菌病以来,又在四川甘孜地区、青海黄南州、贵州铜仁地区、云南曲靖地区发现嗜皮菌病。笔者于1983年9月对云南丽江地区进行了嗜皮菌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地点 作者从云南丽江地区丽江县、永胜县部分社队采取病料,分离鉴定。结果从丽江县南口骡马交易市场和永胜县金官公社西湖大队的马及水牛病料中分离获得嗜皮菌,其中马的发病率为2.28%(4/175),水牛发病率为5.12%(3/49)。  相似文献   

3.
嗜皮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已经证实我国甘肃、四川、青海等省也有本病流行[1、2]。但是,迄今还未见到有关刚果嗜皮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的报道,也缺乏实验室内理想消毒方法的根据。有鉴于此,特进行本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 1.刚果嗜皮菌:系本所1981年11月12日冻干保存的甘孜牦牛刚果嗜皮菌,菌号811F_5。用灭菌无离子水溶解后接种于F5A肉汤中,37℃下培养增菌,将0.1毫升菌液接种于4.4毫升F5A肉汤中,37℃培养,涂片镜检,确认为本菌的72小时培养物,供试验用。 2.大肠杆菌:系本所外检组惠赠,作对照菌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大家畜(黄牛、马、骡、驴)传染性皮肤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于1987年9月,先后在我省周口地区、郑州、开封、许昌等市县对大家畜发生的皮肤溃烂病进行了调查,并以扶沟县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该病为刚果嗜皮菌引起的大家畜嗜皮菌病。并筛选出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一)流行嗜皮菌病的国家有增无减 据我们统计,1981年有23个国家发生嗜皮菌病;最新资料统计有40个国家。它们是:非洲的尼日利亚(1975年从美国进口62头牛,五年间全部发病,致死率达68%)、加纳、苏丹、几内亚、肯尼亚、布隆迪、乍得、南非、塞内加尔、尼亚莎兰、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扎伊尔、卢旺达、贝宁、马拉维;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72年报道,在一次爆发中马发病率为24.5%)、新西兰及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洲的美国(1983年,在一含24头奶牛的母牛群爆发本病,全群受染)、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1979年,12头输入牛全部爆发感染,其中5头死亡,3头迫杀)、  相似文献   

6.
发病情况 本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草食兽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患牛被毛稀疏,头背部皮肤有广泛而菲薄的面包样皮屑,面部皮肤粗糙,多在口周围、耳、鼻梁、颈、臀、尾根等部  相似文献   

7.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以草食动物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对非洲国家危害严重,被列为毁灭性的疫病。我国自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1981年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和青海省黄南地区的牦牛中发现有此病流行以来,不少同志对此病的传染蔓延情况十分关注。现将1983年嗜皮菌病流行区域的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虽早于本世纪初已被发现于今之扎伊尔,并于其后陆续蔓延至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但在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的牦牛病例中分离到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才确认本病的存在。之后,在1981~1982年间,经过我们的调查,又确诊在四川甘孜地区和青海黄南地区的牦牛中有该病广泛流行,其感染率一般约为50%,最高可达90%以上。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外对本病仍未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预防菌苗,也缺乏理想的防制措施。因此,我们进行了治疗试验。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知我国某些地区有嗜皮菌病流行。为适应大群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之需,亟应研究出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嗜皮菌病产生较少的循环抗体,所以给该病的血清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致使国内外长期以来均依靠细菌学方法确诊,这给普查和防治造成极大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对于嗜皮菌病血清学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内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参照有关资料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简称DID)方法用于诊断牛嗜皮菌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10月尉氏县西部及北部8个乡,发生了以牛为主的大家畜皮肤溃烂症。这8个乡有大家畜57260头,发病1564头(其中牛1484头、马属家畜80头),发病率为2.73%。2~6岁的青壮年牛发病率为67%,1岁以下的幼犊及8岁以上老年牛很少发病。据河南农大尹凤阁等诊断,该病原系刚果嗜皮菌。治则与方药 据发病季节与临床症状按皮热湿  相似文献   

11.
动物组织胞浆菌病(Animal Histoplosmsis)主要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o-sma capsulotum)引起,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动物组织胞浆菌病(尤其狗和野生啮齿类动物)分布于全世界。本病呈进行性全身性感染时,多数导致死亡;局部感染常呈良性转归。荚膜组织胞浆菌嗜网状内皮系统,但机体的其它组织也可被侵害。根据在被感染组织中的寄生相菌体的确定和病原体的分离,对本病可做出确实的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的感染能致发一种特久性的皮肤过敏反应,凭借这种特异性的皮肤过敏反应,用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对牛群可揭发本病的隐性感染。本病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兰州兽医研究所曾试用青、链霉素治疗嗜皮菌病,取得显著效果(见本刊1983年第1期)。为进一步肯定疗效,于1983年对四川省炉霍县宗塔公社自然发病牦犊牛1205头进行治疗,其中双抗组治愈率为89.13%,青霉素组治愈率为93.71%。  相似文献   

13.
动物皮癣菌(Dermato-mycosis),即动物皮肤霉菌病,俗称钱癣、秃毛癣、葡萄疹等,是由多种皮肤丝状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皮肤真菌病。近10年来,我国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管理不善,动物皮癣菌病在一些地区爆发和流行,使畜牧业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军团菌病又称退伍军人病,这是1976年7月在美国费城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为嗜肺性军团杆菌(Legionelle pneumophila),又称退伍军人病杆菌( Legionn-aires’disease bacterium),由本菌引起的传染,称为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L.D.)。目前,认为这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一般肺炎不易区别,可以散发,也可以流行,波及的范围广,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辽宁省辽阳县某养狐场124只北极狐和43只银黑狐发生了皮肤癣菌病。初期病狐鼻部、眼眶、耳根、背部和尾部皮肤出现红斑,尔后局部附有界限清楚的白色厚痂,继而形成灰白色痂皮,痂皮与皮肤粘连,强行剥离会露出渗血的创面,局部脱毛,皮肤干燥无光...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淋巴管炎是马属动物的一种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致发以局部淋巴结和皮下淋巴管(尤其颈部和四肢等)脓性发炎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病原于1873年由Rivolta从溃疡脓液中发现,但对本菌的命名,直至1934年才定名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facimirosus)。本病流行世界各地,亚洲、非洲、欧洲分布广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严重。近年来,关于本病的免疫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仅就免疫诊断技术、抗原构造、菌苗研制简介如下。 (一)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快速生长的研究 在免疫学的研究中,病原菌人工培养生长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研究周期。本菌人工培养的生长恒须几个星期才出现菌落,2~3个月才能发育成熟。由于本菌的人工培养具多型性的特点,所以早年曾进行转  相似文献   

17.
蜜蜂幼虫白垩病,又称“白垩幼虫病”;养蜂者称“白玉病”或“灰质病”。该病是由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蜜蜂幼虫白垩化死亡的一种真菌病。该病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流行,严重影响养蜂业生产;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笔者于1991年8月份,进行蜜蜂检疫时,发现了该病,并做了详细检查;然后对365家蜂均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鸡大肠杆菌病(Chicken 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本病在1945年首次报道于瑞典,以后在荷兰、法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美国、苏联及其他养禽业发达国家均有发生,使养禽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几十年来,在养鸡业发达的国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危害极为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1986年3月上旬~5月下旬,我省某地的家兔良种场的良种兔群中,爆发一种以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脱毛、形成痂皮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微生物学检查及省皮肤病研究所真菌室的鉴定,确认该病系石膏样癣菌所致的皮肤霉菌病。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流行情况 该场建于1980年,饲养有日本大耳、加利福尼亚和比利时等良种兔180余只,毛兔80余只。全部采用立式分笼饲养。1986年3月上旬,在刚断奶的幼兔中发现有的兔头部脱毛,形成结痂皮。时隔数日,脱毛病兔剧增到74只,其中幼兔55只,产仔母兔  相似文献   

20.
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产生的因素熊焰周煜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常引起鱼类、中华鳖等水生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溶血素,溶血素是该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作者从患红脖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