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还是以法律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历来是立法和执法的价值选择上的两难问题.秩序和自由所能达到的统一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统一.正是自由与秩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才使得法律不断发展、演变,也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并使社会从相对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因此,中国法治建设的宗旨是生成自由与秩序动态平衡的法治,在这样的法治社会中,人们不仅能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享受到生活的安宁,又能在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不仅强调了形式上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了"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以及"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我国和西方在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政权组织形式,传统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法律文化上对人治与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对此,通过分析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差异进而对如何构建我国现代化法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法治浙江"经历了萌芽和形成两个历史阶段,现在处于全面深化的重要时期。法治浙江的主体除了中共浙江省委外,还应当包括立法主体、执法主体、司法主体和守法主体在内的有机体系;法治浙江的客体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维度;在时间上既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又应当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材料,在空间上是省委省人大统一部署与各地市经验总结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张波 《桂海论丛》2004,20(6):29-31
目前,中国正处在从人治文化走向法治文化的转型期,从法律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应该摒弃权力至上主义,确立法律至上意识;应该摒弃法律虚无主义,全面确立法的功能意识;应该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全面确立法的价值意识;应该摒弃法外特权观念,强化法的责任意识。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礼")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礼"的表现形式."礼"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法治社会建成需要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对法治的利益、价值和路径选择形成普遍的认同。我国由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法文化蕴含的优秀因子,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法律文化心理,成为维系民族延续性和时代性的纽带。优秀传统法文化浸润法治社会建设是立足现实需要和二者自身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法治社会建设从传统法文化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将传统立法、吏治、司法和德治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运行机制中;传统法文化在适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与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二者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法治社会建设治理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永福  邓扬麒 《前沿》2006,(8):130-131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如今中国人上法庭来解决纠纷也变得更为经常,但是不少研究和调查报告也表明当代中国人仍然趋向私下协商解决各种纠纷,这种"法律规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道路的进程,但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文化中可以找到答案,本文分析了"法律规避"现象的合理性,并且建议在司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应当考虑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传统、法律思想与行为模式而形成,在近现代法治改革的历程中,因"西方化"法律理念的影响,逐渐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法律思想入手,深入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为人民调解制度、教育与惩罚相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探寻其价值基础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和主体,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作为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是自由意志由低到高、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因此,道德、法律、伦理都是自由意志定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由自由意志与法的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法与德的有机整体性可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德治或抽象的法治的合理性,而是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  相似文献   

11.
正围绕着"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主题,各种各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向人们传递出增强宪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共识和积极能量。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形式意义上说,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从实质意义上说,它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如果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12.
范明英  卢杨 《长白学刊》2004,1(1):13-16
"三个代表"蕴涵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从历史的维度看,"三个代表"人民主体思想主要表现在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从价值的维度看,"三个代表"肯定了经济价值的基础性地位,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合理价值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三个代表"价值主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逻辑引申,也是人民主体思想最根本的价值指向.从历史和价值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主题的高扬,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6,(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把"三位一体"建设写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且对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突出强调了经济法治建设和社会法治建设。总体而言,法治社会建设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实  相似文献   

14.
美国西部妇女史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妇女研究发展轨迹相当.70年代受女性主义运动及新社会史、后现代主义等学术思潮的影响,研究者们致力于"她史",使得该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后,女性研究的焦点转入社会性别理论,西部妇女史的研究中也广泛采用这一分析范畴,同时强调西部妇女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史料的丰富,该研究从微观上强调西部妇女的族裔、文化、阶级、职业等的差异,从宏观上强调全新意义上的"两性史",即要求在一个新的历史基准体系之下对各种妇女群体作出价值评估,并将妇女的历史编入西部历史之中.这一过程将使重写西部历史成为一项必需的事业.  相似文献   

15.
由现代化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文化形象"的特点,可以反观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整体特点."分化和自治化"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各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而"文化"在后发现代化中国中的"自治化"程度一直相对不足,表现为"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当作单纯的"政治的工具":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又有沦为"经济的婢女"的趋向.文化除了具有政治、经济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培育"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主体的功能,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所必需的重要的"精神的涵养区",时其过度开发,会使中国社会发展整体失衡,并丧失可持续性的创造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中与"法治"、"依法治国"等相关的词语频繁出现,报告通篇都渗透着法治精神,这与以往党代会报告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角。一、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亚太法研究所举办的第五届费彝民法学论坛--"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旨在总结中国在探索和完善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领域的经验,比较借鉴外国在法制进程中的有关做法,展望中国法治建设的前景.大会几十篇论文从法律文化、社会和谐、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联系,保障公民权利与中国法律改革,法与国家、社会的命运,中国传统法律等等方面,探讨法与社会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反映了党中央和政府试图通过重构正常的市场经济主体关系,来全面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体系基础。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基础的核心是民主法治价值及官商二元化价值,其支撑价值体系是平等服务精神、清廉正派意识和守法诚信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行政主体的社会关切回应是我国行政法治中一种新的行政法现象,有着非常特殊的法律地位.其具有改换行政主体执法理念、革新行政主体义务体系、构型行政法治内涵与和谐社会关系的价值.然而,我国目前似乎更多的侧重于其作为行政主体职权的属性,我们认为,应将其看作行政主体的一种法定而积极的义务.使行政主体对社会关切进行积极梳理,慎重解读社会关切焦点,严格社会关切回应的时间节点,切实把握社会关切回应的内容,并对迟滞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