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仲丹 《唯实》2015,(2):79-82
曾国藩是晚清时代的大儒名臣,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对其事功的显赫,他的幕僚薛福成认为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克己为体",二是"荐贤为用"。前者是指曾国藩自身的道德修为’后者则是指他善于识拔人才,重用人才。实际上薛福成本人也是经曾国藩识拔进  相似文献   

2.
正曾国藩有"三忌",他认为"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将书法练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世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的"巧",指的就是投机取巧。关于"天道忌盈",曾国藩相信天之道盈满则亏,认  相似文献   

3.
正游宇明在《湘声报》上发文说,近读《曾国藩日记》,发现他有个理念特别有意思,那就是:三忌。曾国藩对"三忌"的解释是"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书法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事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这个"巧"字是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  相似文献   

4.
正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称自己的祖父星冈公:"声若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其情。其卒也,远近咸唏,或啼泣不能自休。"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感念极深:"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几不坠家风。"曾国藩中翰林,临行前,祖父召开一个家庭会议,中有一言:"宽一(曾国藩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不可靠他吃饭","他"是谁?是曾国藩;非曾国藩,是曾国藩身居之官位。祖父之言,成  相似文献   

5.
正晚清名人郭嵩焘,是我国历史上首位驻外使节,而且其任驻英公使时,被不少英人誉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在好友曾国藩眼中,郭嵩焘只是"著述之才",性格上冲动冒失,多言多错。为了劝诫他行事不要过于急切,曾国藩特意送他一副对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这就不免让人想起民间俗语:"萝卜快了不洗泥。"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正是"世事多  相似文献   

6.
正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为官从政50年,在30余岁就已官至二品,后来又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但他却始终坚持以"廉洁"为做官原则,不贪钱,不爱财,勤俭朴实,选择了做一名"穷官",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捞取私利,可谓晚清官场一大异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升官当天他在《过隙影》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  相似文献   

7.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有人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也有人称他"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姑且不论对他的争议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就他的修身自律而言,确有过人之处。18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住在安徽祁门。祁门县令听说曾国藩喜欢书画,就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曾国藩爱不释手,他本身就是书法家,爱好写字,这个县令很巧妙地拿这个东西来馈赠他。曾国藩说:"我年过五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是我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理念。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他物的关系来理解。我们知道,在宇宙间,既存在人、也存在他物。人与他物的关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相依赖,二是互相竞争。作为依赖的一面是指:人是从他物演化而来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物。而竞争的一面则是指:人与他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而他"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的为官从政理念,勤俭节约之品德,反对奢靡之作风,现在细细品来,仍让人肃然起敬。"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是曾先生为自己写的一副对联,意思是说只要人的信念还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已使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足够充裕了,物质上的贫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一位朋友为他会所的"阁"取名,要我出个主意。说不要"完美""至美"之类的词意,以迎合文人雅士爱好为妙。既不落俗套,又有文化味,看来要求挺高。经查阅经典、苦思冥想,忽然想到曾国藩的"求阙斋"。借其寓意,不就是立意新颖、恰到好处!1 8 4 5年,曾国藩为自己的书斋自署《求阙斋》。"阙",即"空缺"之意。曾氏"求阙"源于《周易》。他从读《易》生发感慨,领略"阴阳相生,一损  相似文献   

11.
研究曾国藩,他的人才观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紧密相连.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研究曾国藩如何"重人"、"用人"、"识人"、"育人"、"训人"、"律人"、"管人"、"为人",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理论导报》2015,(8):30-31
历史的确有"阴暗的一面",但那些超越一己之私、超越一时之利,在权力与财富之上、在物质与欲望之上的精神,才是历史的主旋律"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中的这句话,用来描述历史也是合适的:历史的进程,有着教化功能;历史的遗存,最重要的是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一部历史,也就是一部精神沉淀史、价值成长史。在历史当中,我们理应发现一些"超越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妙语得升迁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相似文献   

14.
汤涛 《党建》2021,(3):39-40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一生为党、国家、人民和人民军队建立了卓著功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的光辉典范.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十分看重思想品德修养,并在如何看待名誉、如何立志等方面提出"思深笔健,议论明通"的见解.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求学时,曾在《论名誉》《尚志论》等作文中明确提出应该把名誉视为"人生第二生命",强调个人不能"存邀名之心,当以正义以绳其轻重",还提出人应该立志高远,即"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在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之后,周恩来更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理论观点.其中,他按照整风精神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党性修养要义.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弱冠之年,给自己改号为"涤生",以求改过自新。十年过后,他从苦读的考生变成了入直的翰林,可是反躬自省,发现身上毛病不但涤除未尽,反而越来越多。于是痛下决心,勇猛改过。贪睡恋床,不能黎明即起,他就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欢吟诗作赋,寻章摘句,而没有把精力用于经史等有用之学,他认为症  相似文献   

16.
正因为近些年的曾国藩热,汤鹏的名字才为更多的人知道。今人讲述曾国藩的功业和早年的趣事时,汤鹏作为一个颇具喜剧色彩的配角出现。其实,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曾国藩"生挽"汤鹏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湖南益阳。他是道光年间有名的诗人,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时连捷进士及第。再看曾国藩中举后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和汤鹏齐名并同年中举的同乡魏  相似文献   

17.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18.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当今社会已经后现代化,他所说的话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但这阻挡不了相互矛盾的标签被同时贴在他身上。有时候他是"洋五毛",有时他又成了"洋公知"。"你就别把我和那个人放在一组好不好!小流氓再二也不会二到那个程度,而且我从来不善于给别人拍马屁!"雷克自称"小流氓",当看到有人把自己和罗思义一起放在"洋五毛"之列,他这样"抗议"。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当今社会已经后现代化,他所说的话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但这阻挡不了相互矛盾的标签被同时贴在他身上。有时候他是"洋五毛",有时他又成了"洋公知"。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张宏杰佳作频出,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历史作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笔底功夫,既是他的成名作,也堪称是他的代表作。在张宏杰的笔下,已形成一个"面孔系列":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再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每一张"面孔",都如同一幅忠实于本人的历史人物肖像画,不仅勾勒出主人公熠熠的神采、庄严的轮廓,甚至连脸上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对曾国藩其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介绍他的专著的陆续出版,诸如《曾国藩之谜》、《曾国藩评传》、《曾国藩为官50年》及《曾国藩家书》等,对他的为人为官开始作出了比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