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者在该书《叙说》中写道:“这里的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这里的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多对后者进行研究,本身没有多大问题,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相似文献   

2.
杨红兵 《小康》2010,(4):8-8
对于历史的认知,离不开价值判断。试图一毫不差地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事情。笔者系统学习历史10年,研究历史的时间更长,其问屡屡深刻地体味到“还原历史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这不是否认历史的客观实在,而是说在追求历史真实的过程中,人还是要在历史事实之上加诸自身的价值判断,只要这种价值判断是尊重历史、弘扬正义,那么它就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是把握整个人类历史的关键。历史规律作为一般的生产规律,即历史创造的规律,在具体历史时空中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脉络。从历时态和共时态来全面理解历史规律,确认历史规律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发展规律,是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合力”必然性的历史规律,本身包含着多种历史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构成了人进行历史创造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天福 《求索》2008,(8):174-177
新历史主义小说企图让历史回归历史自身,表现出颠覆、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始终。但在后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戏说和整体虚构历史的倾向,其重新阐释历史的目的也逐渐沦为一种技术层面的操作过程,解构由策略变为了目的,陷入到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的悖论之中。从重审历史到重塑历史再到历史的陷落,构成了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化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周国政 《传承》2012,(23):48-48
我们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提醒全党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因为学习历史是做好工作的知识储蓄,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总结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党史工作者学好历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陈金龙 《求索》2023,(4):5-12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0,(12):74-75
武汉,一座古老的城市,辛亥革命从这里开始,长江天堑在这里畅通。斗转星移,苍海桑田,一个世纪过去了,百年前的辛亥首义,消逝于历史烟云之中,后人唯有在浩瀚的史籍和凝固着历史记忆的遗迹之中寻找昔日的气息。“百年锐于千载”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成立前一百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时至今日,这句话似乎也可看作对辛亥首义百年之后历史的一个注脚。历史有历史的表现方式,既不是冗长的史书,亦不是艰涩的经卷、浩瀚的典籍,历史的表现,就是历史的脸庞。漫步在武汉街头,  相似文献   

8.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9.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群众 声音     
《群众》2011,(10):1-1
读历史要有方法。一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是个方法论问题,实际上是个观念立场问题。同样一朵花,在不同角度的观察者眼里,它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形状和颜色。……同样,读历史并不是为了读历史而读历史。读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古人的经验乃至教训,则同样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境。唯有把历史经验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读出历史的新意,读出历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的媒体时代,戏说历史者多,反思历史者少;迎合大众趣味者多,清理错误认识者少。当历史成为娱乐的材料,历史便成为被任意打造的消费品,历史被故事化,故事被庸俗化,成为这个时代的功利性注脚,历史也因此失去了哲学意蕴和精神分量。专业史学在自我设定的概念中陷入阐释循环,为固守所剩无几的话语权力而忽略了对历史常识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到来的时候,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以在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存在的“中山路”这个具体的物象为历史串连的隧道,历史地追踪了孙中山的“振兴中华”,追寻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脚印,这对于人们感受历史和认识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木芹 《今日民族》2011,(9):44-46
中国历史是整体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离不开中国整体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离不开通过相互交往而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民族中国、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是中国共产党铸就历史伟业的重要秘诀。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保持历史主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始终保持寻求历史机遇的自觉意识、善于从国际国内互动关系中寻求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抓住历史机遇、在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维护历史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科学判断历史机遇,从“两个大局”的互动关系中敏锐把握历史机遇的新内涵和新特征,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环境,继续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善于主动求变,把我国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塑造机遇的有利条件;树立底线思维,敢于并善于斗争,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陈良起 《政协天地》2011,(6):39+21-39,21
2007年的那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题调研,让市政协对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多了一份感情、一份责任,并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拉开了政协为保护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献计出力的序幕。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有“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  相似文献   

17.
潘琦 《当代广西》2013,(21):53-53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事情。历史不能复制,它属于其存在的那个时空,但历史又是永恒的,只要人类生命还在继续,历史就必然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影响着今天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熊光清 《人民论坛》2023,(20):74-77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出现新的趋势,其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传播范围更加跨国化、传播手段更加商业化。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特征,往往采取更加隐蔽的表达方式,误导公众;利用混淆事实和虚构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具有欺骗性;社会影响面更加广泛,社会危害性更加显著。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历史教育,增强公众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加强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土壤;培育社会理性精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崇尚自然、尊重历史为创作原则,注重历史真实首先是一个思想、艺术观念的问题;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用当时时代所能达到的先进思想去观照历史,既不失历史的真实面貌,又使历史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凡涉及历史素材的,不管其范围大小和数量多少,都不违反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人士黄炎培1945年访问延安在同毛主席的交谈中对中国历史上“兴勃亡忽”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哲学归纳,准确地定义为“历史周期率”。从此,这一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性命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研究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源,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途径便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所在。当前许多学者在研究历史周期率发生作用的原因时,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说明腐败与周期率的关系,毫无疑义,这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腐败是周期率发生的驱动器,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导火索,但周期率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周期性的变奏,它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