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一段时期,广东在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中、以发扬民主、营造民主氛围、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为出发点,迈出了坚实的步子,出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省领导网上接受“拍砖”、城管条例在门户网站征求民意、地方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畅所欲言等等,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正面效果,积极呼应、参与到民主活动中来的人越来越多,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通道,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公共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不过,在民意全面蠕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民意渠道?如何防止“网络民主”沦为民主秀?如何形成有效的官民互动等等,仍需深入探索。本期“民主”专栏刊发的相关文章,即是对这些重要议题所作的思考,并期望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党内协商民主的含义、价值及其彰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东平 《长白学刊》2008,(6):117-120
党内协商民主作为党内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能够化解党内选举民主面临的必然困境;促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与合法化;限制“一把手”的自由裁量权,防止党委权力过度膨胀;培育党员的民主协商意识,防止党员的政治冷漠;促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发展。发展党内协商民主,须加强党内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研究;推进党内协商民主制度的继承与革新;找准党内协商民主的突破口;实现基层党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互补;培养党员的民主素质,培育党内协商民主文化;规范党内协商民主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2):37-37
虞崇胜2009年12月10日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准确把握中国式民主的三个维度》认为,中国式民主有三个维度,即: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维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维度;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维度。本来,作为民主政治的整体,以上三个维度以及不同维度的不同层面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中国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民主发展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对民主的关注也从价值层面转向技术层面的研究,对民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来说,民主技术是一个新话语,对民主技术的研究也涉及多学科、多方向和多个视角,如何从政治发展的视域来界定民主技术的论域,是我们当前政治民主技术研究的前提,也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何谓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协商民主”正是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协商民主”一词,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学界开始关注的新领域,并在罗尔斯、哈贝马斯等著名政治哲学家的推动下,协商民主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成为当代中西方民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中国,协商民主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通道,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公共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不过,在民意全面崛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民意渠道?如何防止“网络民主”沦为“民主秀”?如何形成有效的官民互动等等,均需深入探索。本期发表这篇文章,意在抛砖引玉,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可归结为三大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同,党内民主建设的阶段特点亦不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其主题在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目标在于增强党的活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关键在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现实着力点在于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与党内纪律建设相辅相成,与人民民主具有互动性,与党的建设整体推进相适应,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的本质、党的代表大会的标志意义、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基层民主的至关重要性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3,(9):95-96
戴平安在《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在我国民主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它不是十全十美,网络民主的繁荣、便利、热闹,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至臻完美毫无瑕疵,网络民主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诸多缺陷,离开不足奢谈网络民主,就很难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善用网络、引领网络,正确认识网络在民主进程中的缺陷,采取措施使之沿着正确、文明、健康的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需要,总结其基本经验,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诉求。从总体上说,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渠道;政权机关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平台;基层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形态,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提升基层党员民主素质,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一项意义重大和创造性的工作。为此,必须立足于党的基层组织党员的实际,遵循党内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一要坚持解放思想.走出对党内民主的认识误区:二要立足于目前党的基层党员民主的素质和能力的实际,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三要切实提高党的基层党员民主的“六种能力”;四要创新党内制度,为提高党的基层党员民主的素质和能力提供制度支持;五要注重舆论和政策的正确导向.为党的基层党员充分发扬民主创造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2.
试论网络民主环境中的政协职能新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民主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和政治议题,网络民主的"双刃剑"作用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新情况下,政协要如何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已成为现阶段政协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络化时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呼唤"网上纳谏"。"网上纳谏"以其创新性营造着民主执政新景象。作为新生事物,"网上纳谏"还需要从制度机制上加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刘振建 《前进》2010,(12):37-3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为广大网民利用这一新兴媒体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重要手段。这一新兴的民主实现形式被叫做“网络民主”。  相似文献   

15.
“民主、科学”与九三学社密切相关,是九三学社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如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是爱国、民主、科学;《九三学社成立宣言》提出:“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九三学社历届章程中始终强调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九三学社主办的刊物名为《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名为《为了民主与科学》,邓小平为之题写书名。  相似文献   

16.
李抒望 《前进》2005,(1):21-23
如何提高党长期执政的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然要谈民主;不管是党内还是党外,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到了民主身上。放眼今日之世界,任何一个要想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民主这道门槛,想绕也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过。对于已经执政了半个多世纪并将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怎样通过民主这一关,日程越来越紧迫。前不久,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定,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坚持民主的执政党。这是一次新的历史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高公民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这几个方面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民众倾向于把互联网视为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认为网络公民社会业已形成.然而,由于大众民主参与具有通向暴政的管道,网络社会具有网络人虚拟匿名性、网络信息的无法认证,以及网络社会的感性和暂时性等特征,以至于网络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公共领域的幻觉",是虚幻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0,(7):65-65
刘长发在《学习论坛》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尽管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解决动力问题,动力机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生命。我们要从培育党内民主的推进动力人手,对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物质推动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外在推动力,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本源推动力,基层党内民主实践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直接推动力,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技术推动力,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长效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王冲 《岭南学刊》2014,(1):63-69
民主是反扁的重要手段和治本之策;党内民主在中国特色反腐败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综合效果,是中国特色反腐败的基础。要立足于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权力制约、党内监督,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以党内民主发展推动反扁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发挥党内民主对遏制腐败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