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昆 《瞭望》1997,(19)
郁达夫在30年代写过一篇随笔《里西湖的一角落》,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发表时正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人们已面临时代风云的大动荡了;加以刊载此文的是杭州《越风》杂志增刊《西湖》,它的印数不大,知名度不高,发行范围也仅限于江南地区。也正为此,《里西湖的一角落》一度成为若干郁达夫文集失收的佚文。 笔者藏有这本已成为罕见物的《越风增刊》第一集《西湖》,近日翻阅一过,发现《越风》编者黄萍荪虽颇遭鲁迅先生讥评,但他的拉稿功夫却不差。《西湖》所刊之文即颇多名人佳作,除郁达夫的那一篇外,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胡适《烟霞洞小住》、许宝驹《西湖梅品》、姜丹书《雷峰塔始末记》、张其昀《东坡先生在杭事迹》诸文,均是与西湖有关的耐读之作。  相似文献   

2.
郁华的诗集     
“双松挺秀意何如?仿佛眉山有二苏。况复埙篪同殉国。天涯海角听相呼。” 这是郭沫若的一首题画绝旬。被郭老比作苏轼昆仲的,就是这幅画的作者郁曼陀同他的弟弟郁达夫。郁达夫,已因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独特成就而传之不朽;郁曼陀,即郁华,对许多人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比较起来,他的女儿——画家郁风反倒更为人熟悉。 然而,在郁华的同辈人中,他却以气节、文章著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7,(11)
正王铁仙先生的散文集《平静》即将出版,铁仙先生希望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心里既高兴,也有点惶恐。王铁仙先生是我的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喜欢的课。他讲鲁迅的散文、讲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讲郁达夫的小说,都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独具个性的解读。记得他讲解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把作品分析得丝丝入扣,讲得引人入胜,课堂  相似文献   

4.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5.
游宇明 《各界》2014,(9):32-32
读郁达夫的《沉沦》,你不会忘记作品中那个留日学生苦恼的样子他想为国家做些事,却不知从何做起他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异性亲睐他渴望经济自立,却总是贫困潦侄4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处处找不到生活的位置……郁达夫将这个人称之为“零余者”。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看没看过这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充当的就是这样的“零余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3)
公元前399年,在古希腊的雅典,一代哲人苏格拉底被城邦法庭判处死刑。对于他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通过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篇》的研究,分析这位古希腊先哲当时的精神状态,解析他面对死亡的态度,重点探讨苏格拉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牛虻"精神,揭示知识分子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9.
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敬爱的赵朴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党内党外、海内海外的各界人士怀着深深的敬意缅怀他,追思他,写下了许多纪念文章,以寄托深情的追思,其中部分文章汇集成为《赵朴初纪念文集》并交由开明出版社出版。今天,《赵朴初纪念文集》出版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尊敬的雷老等各位老前辈和党内外各界人士聚会一堂,再次共同缅怀我们敬爱  相似文献   

10.
我酷爱郁达夫的小说。但是,当读过浙江文艺出版社刚出版不久的《郁达夫日记集》之后,无论如何控制不住奔涌在胸中的激情,总想提笔写点什么。这部日记给予我的心灵上的巨大振撼竟远远超过了郁达夫的小说,这的的确确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三十万字的日记中,郁达夫把他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11.
正倍儿喜欢顺义许福元老兄的文字。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作者(至今仍为农村户口),钟情文学,厚积薄发,年近古稀,喜获大面积丰收。一篇又一篇心血之作,从他的笔下,飞向四面八方,不时在《北京文学》《大家》《当代小说》《小说林》《飞天》《小说月刊》《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等全国许多报刊抛头露面、安营扎寨。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假山     
黄裳 《瞭望》1991,(11)
30多年前偶然在旧书店买得叶燮的《已畦集》22卷,康熙写刻本,非常高兴。尤其有趣的是这是刘蓉峰(恕)的藏书。前后有“花步寒碧庄藏”、“曾在东山刘惺常处”、“寒碧庄章”、“臣恕私印”、“蓉峰氏”等七八方印记。刘蓉峰就是今天苏州有名的留园的旧时主人。 叶燮是清初的名诗人,他的《原诗》是清人诗话中的名作,后来我也得到了一部康熙原刻本。籍贯署的是嘉善,但在文集前却署吴江。其实他晚年是住在苏州的。文集中有一篇《假山说》,是很有意思的文字。他对苏州名园的假山说了一  相似文献   

13.
“大炮”不是本名,亦非艺名,很难把这样的名字与美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见到他时,更感到无法将这位黝黑、粗糙,眼光中还不时流露出几份楞楞神情的湘西汉子与美和艺术挂钩了。可他确是那位被《当代中国》丛书《工艺美术》卷称为著名民间艺人的刘大炮;确是那位被中央美院用大红色聘书堂堂皇皇请去讲授印染工艺的刘大炮。  相似文献   

14.
陈虎训 《团结》2002,(3):45-45
当了15年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大谋,在开完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之后,带着欣慰和满足回到西安。在这次全会上,他的《反垄断法》议案被列为大会的一号议案,马大谋的名字和照片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这位在1998年被《人民日报》称为议案大户的全国人大代表,在7、8、9三届全国人大期间到底提了多少个议案和建议呢?15年来他先后提出议案和书面建议250多  相似文献   

15.
10年前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是在1941年延安出版的《农村调查》一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全书收入了毛泽东从1926年到1941年的17篇著作。这些著述记录了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实践活动,反映了他的调查研究的理论成果。这些著作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现在读起来是那样的真切感人,使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为了解中国的情况,为探索  相似文献   

16.
白雁 《各界》2014,(10):86-87
1961年2月,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上,一位儒雅的中国青年以他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一文,获得了答辩老师的一致认可。随后,这篇论文由苏联国防出版社发表,并被美国NASA全文转译。几年后,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师米里在他主编的学术著作中,对这篇论文详加介绍,并以论文作者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这位引起国际学界关注的中国青年学子,正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直升机之父”的王适存。上世纪6O年代,中国的航空科研还处在起步阶段,国际学界对王适存的肯定体现了国际科学家们的胸怀,也更加证明了王适存的优秀。  相似文献   

17.
十年浩劫中被打成“61人叛徒集团”的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当年在国民党北平草岚子监狱里千方百计和敌人作斗争。他们创造了铁牢奇迹,办起了狱中党校,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记文学》今年第2期有一篇《杨献珍传》,传中说,杨献珍担任了这个狱中党校学习委员会负责人,负责把秘密党支部从狱外买来的外文书籍中的马列著作翻译成中文供难友们学习,为办好狱中党校作出了贡献。当时,他被关在肺结核病号牢房,“平均每日译著4000至5000字”。他带着脚镣,翻译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与战争》,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列宁主义基础》,以及《共产国际通讯》等刊物上的许多文章。  相似文献   

18.
民风杂弹     
忆及有关郁达夫先生的一件旧事。1934年3月间,郁达夫已定居杭州一年有半,应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编者之约,写了篇题为《杭州》的随笔。文中说,南宋定都城于临安后,使固有的杭州人的骨里,混入了汴京人士的文弱血球。因此,杭州民风出现了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糊涂,只解欢娱,不知振作等等通病……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曾在头版显赫位置登载了一篇通讯《生命的北极光》,报道隐功埋名四十年的战斗英雄曹发庆的事迹。这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屡立奇功的“活烈士”,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隐功埋名、无怨无悔地奉献了四十年。拉船的纤夫、做饭的伙夫、看粮库的更夫,他什么活都干过。从1954年副连长转业到1981年在十八站离休,曹发庆的“副股级”整整原地踏步了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瞭望》2008,(31)
1870年,顾拜旦7岁的时候,普法战争爆发了。沦为战败国的法国的境况,在被收入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最后一课》中有真实的写照。这篇小说的作者——都德,是顾拜旦父亲的好友,他把收录《最后一课》的小说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顾拜旦。读到韩麦尔老师上完最后一堂法文课,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时,顾拜旦泪流满面,在这位法国男孩的心中,追求人类和平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