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信念体系,是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以往一切意识形态相较,其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品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为了实现全人类之自由解放事业,创构人类社会之和谐幸福生活,以人类公共性作为其本体之思和建构之路的科学的、实践的、革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诗的王国     
中国诗歌来源于宇宙本体之根本规律,彰显了天地自然之大美。温柔敦厚是中国诗学的永恒追逐,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诗学艺术至极境,能于苛酷的艺术规律中得到自由,具有音韵之美、对仗之美、哲思之美,是人类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寻求旧哲学的本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不是表现在抛弃本体,而是从一级本体进入二级本体,从自然本体进入实践本体。这种超越不是对旧哲学本体的简单否定,而是进一步延伸。它反映的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结合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才能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本体论超越。  相似文献   

4.
法的人性美、人格美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主要围绕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行、人的自由解放,即人本主义为内容而进行的法的价值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美学和法史学为之证成,它具有时空维度。法的人性美、人格美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法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法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有东 《理论月刊》2006,(11):54-56
“:美学研究对象”即“美学对象”,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体对象;二是文本对象。传统美学把“美”作为“本体对象”基本上无疑义,而把“艺术”等作为“文本对象”却有不妥之处。美学的文本对象应该从传统的“艺术”(包括“自然”),转换到“文化”(包括相对应的“自然”)来。文化美学就是以“文化”(包括“自然”)为文本对象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从自由的渊源来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康德把物自体范围内的知识归为关于自由的知识 ,自由成为本体的代称。而自由在经历了形而上的阶段之后 ,马克思在本体论范围内所提出的实践是以感性活动本体取代主体意识性本体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出场已经成为必然。它拒斥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纯学术性层面的探究,将现实生活作为自己唯一的出发点,以生活(问题)—哲学—(新)生活为致思理路,把"以人为本"看作价值原则,以自由自觉的生活为目标旨归,使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的统一,它是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符号系统(科学)及以此为原理的操作程序和物化形态的工具(技术)。“劳动主体”是指具有认知和操作能力的劳动者,它既泛指一切劳动者,也特指能够自主其劳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本体,也就是以认知和操作劳动的能力为本体。本文专门探讨科学技术在劳动主体的生成、劳动、本质、判据、价值、异化、自由等范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本体论的理论,结合视频压缩域特征及语义层次结构知识表达,以智能监控视频为对象,本文提出基础建设(通用本体)、中间件建设(领域本体)以及顶层应用(用户需求本体)三层结构的本体模型,以实现海量视频数据知识的集成、共享、复用与跨平台检索。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的辩争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这样的状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那些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产生的理论思想,从意识形态上说是资产阶级的;从理论方法上说是形而上学的。与此相反,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基础)决定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态度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其它理论思想并非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并不单纯表现在它的理论领域(如社会、经济、历史等)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认识和思想上它所运用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因此对马克思的著作需要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席卷国家和民族的时代背景下,以自由观输出为前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隐蔽化、全面化、精细化、尖锐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果也越来越严重。针对新自由主义的渗透,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研究和社会传播,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武装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的渗透与侵蚀。  相似文献   

13.
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实现了自由观上的革命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为人类追求自由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为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自由观,划清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界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实践的自由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的科学的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人类的社…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是重要的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西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带有革命性质的马克思自由观。马克思直接将自由作为个人的实现与解放,以个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为基础,以独立性为前提,以个人对外界和客体的改造以及认识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自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史,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与时俱进的创新史。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要紧密联系思想理论建设的实际,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马晓燕 《前沿》2005,1(5):29-31
自由不仅是指人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且还包括这种选择权利实现的过程。本文试从政治维度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的主体、现实基础和自由的限制问题, 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历史性、现实性和理想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创新最近,哲学家韩庆祥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撰文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多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创新与发展。其创新与发展的内容与成就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2)哲学理念的发展:从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学;(3)哲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从“先定论、给定论和他定论”到“后定论、实力论和选择论”;(4)哲学形态的发展:从“物质本体论”到“生成(发生、发展、成长)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时代与全球化时代本质上属于非对抗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是以和谐为其思维特征和以自由为其价值特征的堪称"和谐自由生活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以"和谐"与"自由"为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观念上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多义的,在不同的领域自由的含义不同。在本体论领域自由指人的本质,人是自由能动的主体,它把人和物区别开来了;在认识论领域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也是对偶然性和可能性的选择和利用;在伦理学领域是指人的意志自主和自律;在法学领域是指人的法定权利,如言论、出版自由权;在美学领域,美是主体自由的象征。自由也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就仅涉及个人的事务来说,自由是绝对的;如果涉及他人,则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的唯一限制是不能侵犯他人自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上述问题,曾作过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