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韩建交前后两国关系比较研究南钟镐韩国同中国有着特殊关系,这是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以它所处的亚洲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本地区的影响很大。自19世纪末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大陆成为西方列强彼此争夺的舞台。中国在共产主义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韩国在冷战中...  相似文献   

2.
中韩建交五周年之际对两国关系的展望汝信中韩两国于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经五年多了。中韩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五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韩建交对于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对于保证朝鲜半岛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  相似文献   

3.
中韩建交的20年间,正值世界局势从冷战时代进入了后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两国关系在此大背景下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差不多每五年就有一个大的提升,从友好邻邦关系到合作伙伴关系再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起进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层次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建交十年来中韩两国关系在政治、外交领域里的发展,阐述了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推动力,指出了目前和将来有碍于两国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和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代韩国》2012,(3):121-128
8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中韩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8月27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开馆。9月27~30日应杨尚昆主席邀请,卢泰愚总统访华,28日与杨尚昆主席举行首次首脑会谈。发表中韩八项共同宣言。  相似文献   

6.
中韩建交二十年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学者共发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专门从事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从年度分布、研究主题及其分期、刊载期刊、主要作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经济、文化看近年来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两国自从 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时间虽然不太久, 但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 这在外交史上也并不多见。2003年韩国进行总统选举, 卢武铉当选总统,成立了新政府。中国也顺利地实现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交替。两国新领导人对发展中韩关系十分重视, 特别是 2003年 7月, 卢武铉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与胡锦涛主席就将两国关系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与以前金大中总统和江泽民主席达成的把中韩关系建成“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关系”相比, 这是过去两国友好关系的继续, 又是…  相似文献   

8.
中韩建交五年来山东与韩国合作的回顾与评估●门洪华刘倩中韩建交后,山东和韩国的合作进入了黄金时期。韩国在山东设立了总领事馆,一些重要城市与山东省的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山东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在汉城设立了办事处。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吸引了韩国对华投资的40...  相似文献   

9.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现在中韩建交已逾二十年,两国关系在此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原因何在,很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 中韩两国一水相连,地缘很近,这是有利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双方之间一直进行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活动,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有相通的伦理价值观.近百年来两国又同遭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互相同情和支持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是有利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两国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因此必须建立更良好的国家关系,加强合作,争取共赢.正由于以上几个因素,两国关系自正式建交以来一直发展较为顺利迅速,期间虽然有时也有一些分歧和争议,但从大局出发,总能求同存异,化解矛盾,搁置争议,互相谅解,共同维护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携手并进,共创亚太辉煌——中韩建交的意义徐宝康今年是中韩建交5周年,值得庆贺。对中韩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以信为先,面向未来,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992年8月24日,中韩签署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韩建交联合公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  相似文献   

11.
中韩建交三周年回顾金荣国韩中两国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丢掉了两国间不幸的过去,奠定了两国间新的协作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建交后三年间,两国间交流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此,让我们简单回顾两国间交流的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友好协作的方法。东北亚的新时代韩中交...  相似文献   

12.
庆祝中韩建交五周年●汝信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已经五周年了。中韩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对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冷战的结束,消除了过去两大军事集团长期紧张对峙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  相似文献   

13.
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经十周年了。在这十年内,中韩关系取得了全面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外交和安全等方面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友好合作。特别是近年来中韩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和会晤,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1998年,江泽民主席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金大中总统举行首脑会谈,双方决定建立“面向21世  相似文献   

14.
陈池 《当代韩国》2002,(3):97-99
8月24日是中韩建交10周年纪念日。回想两国建交的艰难历程,令人感慨万分。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但是雅尔塔体制使朝鲜半岛至今南北分裂,使中韩往来一度隔绝,为重建这一被人为割断的关系,整整花了43年,真是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目前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强双边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也必将为东北亚区域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在中韩两国关系发展出现这种良好局面的同时,还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关键性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来加以面对。因此,中韩两国应当致力于继续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将“六方会谈”框架推进到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致力于建成双边自由贸易区;致力于共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交以来中韩学术交流之回顾沈仪琳中韩建交以后的五年间,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建交以后的中韩关系,其发展势头之迅猛,范围之广泛,程度之深入,在国际关系中实属罕见。过去不可想象的高级首脑互访从此频繁进行,1992、1994年韩国两任总...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恰逢中韩建交15周年,又是“中韩交流年”。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互致贺电,热烈祝贺“中韩交流年”正式开始。建交15年来,中韩关系发展迅速,在中国是“韩流”滚滚,在韩国也是“汉风”劲吹。“中韩交流年”将成为2007年两国人民生活中的大事,中  相似文献   

18.
朴光海 《当代韩国》2016,(3):109-111
2016年6月28日,由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在韩国首尔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文、艺术与文化产业”.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理事长安世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姜辉分别致开幕辞.韩国外交部和中国驻韩使馆官员分别代表两国外交部致辞.韩国的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培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分别做了主旨演讲.此后,中韩两国人文、艺术与文化领域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艺术与人文学”“大众文化与创意产业”“中韩人文交流政策建议”三大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总体上发展稳定,进步巨大,长期保持向好趋势。但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未能解决两国之间潜在的政治不信任问题。在“萨德”事件的刺激下,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恶化。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在地缘政治上作为中等强国的重要性格外凸显。美国不断强化与韩国的军事、情报、供给链合作,试图将其纳入围堵中国的战略联盟。韩国在中美之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战略选边压力。中韩建交30周年是两国重新塑造预期的关键契机。不断强化稳定健康的未来预期,是当前扭转韩国对华态度的关键抓手。中韩关系作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需要两国以高度的责任感,携手并进,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中韩社会交往已经凸显出这样一个悖论:两个社会交往越紧密,两国民众的抵触情绪越浓、好感度越低。究其原因,在于中韩两个社会在朝鲜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对中国崛起的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上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中韩社会交流的悖论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弭。推进中韩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效地减少中韩民众在关键问题上存在的认知偏差,还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举措:加强政府对社会交流的管理和引导,建立社会交流危机管理机制以合理疏导民众情绪,丰富交流的层次,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规范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