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也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这个惟一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新社会主义观的生动体现和展现.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最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就是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共产党产生以前提出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是对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不仅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关系发展的辩证法,而且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过程。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王锐生  詹宇国 《新视野》2006,1(4):52-55
“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政府行动的原则,其字面含义也不难理解,就是重视人、尊重人,把人置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但是,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依然产生完全迥异的解释。首都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锐生先生就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从哲学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诸方面涵义,做了精辟的分析。王先生认为,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以人为本含义的理解,不能无视主体的差异,不能忽略语境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共产主义理想之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那里,社会化的人,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劳动和生活;社会主义也是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因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总是同满足人的本性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人类历史的是人们自己,人们创造历史的目的是人自己。因此,人是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正是对人是历史主体的思想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9.
王石川在2008年12月21日的《中华工商时报》上撰文指出:30年的改革开放何以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是人!是人的解放!有人感叹:回首改革开放3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赖于人。斯言诚矣!追昔抚今,感慨万端。一  相似文献   

10.
王怡丹 《新视野》2004,4(6):71-73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亦称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给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的复信中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颜军  张亚峰 《党史文苑》2008,1(1):56-57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以人为奉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价值现是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成 《求实》2006,3(9):38-41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解读科学发展观,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清醒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这一发展观理论的本质、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统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具有普世性的关于发展的根本理念。同时,它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民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民生问题入手开始发生思想转变,从而形成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民生作为基础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民生"是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和标志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根本要求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借用"社会有机体"思想认识国家、市民社会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对国家的建构基础、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等哲学范畴进行了研究,其国家观在其社会有机体思想逐步成熟中趋于完善。充分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域中国家概念的演进轨迹,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强化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30年。尽管,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命题,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脉络,则是围绕“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杨兴林 《新视野》2007,2(3):7-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围绕这一命题,学术界作了许多解读,但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它的理论基点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核心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突出特点是承认社会矛盾而又要求不断地解决社会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命题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琳 《学习论坛》2020,(2):63-70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创造性体现在"矛盾"之中。黑格尔作为"矛盾"的"自我意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欲望:独立的自我意识;生命:承认的自我意识;类:无限的自我意识。由此,"自我意识"从有限走向无限,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哲学革命后发现"自我意识"隶属于历史形而上学的唯心体系,他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自我意识"的三重超越:首先,从"欲望"到"劳动"和"需要"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事实;其次,从"生命"到"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前提;再次,从"类"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思辨的历史只有完成时,唯物史观的历史则只有进行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被提出,既肯定和吸收了我国人学研究的成果,又为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任务.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理清"以人为本"的"人",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同方面的内容又具有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其中最鲜明的观点就是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新论断、新概念主要在三个维度上体现了唯物史观,这三个维度即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