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12):56-56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王长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讲:“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这两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生态和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围绕文化、生态、文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提出生态文化这样一个概念。生态文化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文明、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盛会,也是世界文化盛会。北京奥运会,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的特色。中办会徽形似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结”,“中国结”体现了中国人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也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的深刻涵义。吉祥物五福娃,把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匹配,这是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最精彩的结合。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周易》在古代中国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思想倾向上,《周易》崇尚和谐,主张亲附聚合,高扬自强不息,倡导从革适变、与时偕行.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民族精神作出简明概括,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决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中之重提出来.直指社会突出问题和矛盾利害.显然是抓到了点子上。企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单元.  相似文献   

6.
尚志发 《奋斗》2007,(8):59-59
“北大荒”这一充满原始情结的俗称.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作为地域文化的表征,正扩展着人们活泼的思维,激荡着人们新鲜的精神空间。 “北大荒”这个名字,其源何处?其始何时?在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烟海般的典籍中.找不到“北大荒”。但有对这片土地和先民的记述。《山海经》里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  相似文献   

7.
据《解放日报》刊登的葛兆光的文章说,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有5个特征非常明显,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的特征,使汉族中国文化跟其他的文化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刘伟民 《奋斗》2007,(4):13-14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9.
史量才的遗墨“物不受变则质不纯,人不涉难则志不明”,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变革进取、心系天下、崇尚气节”的精神。《申报》的第二次改革等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史量才的思想进步起到了正向激励与积极导向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成为《申报》的发展动力,更成为孕育史量才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和谐”观念是中国文化宝库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谐”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中国人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同乡加同窗,我读王凌先生大作《闽海文化小札》,倍感自然和亲切!尤其是“玉融文化古今”这一辑,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愚以为,在这里作者所精心打造的是“福清哥”形象,着意弘扬的是“福清哥”精神。那么,“福清哥”精神是什么?福清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思想开放,目光敏锐。王凌先生在“玉融文化古今”栏目中开宗明义,头两篇就是直写“福清哥”这种品格特征。作者极其自豪地告诉我们:福清人由于“地少人多”以及“背山面海”的地缘关系,所以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离乡背井,飘洋过海”的浪迹生涯,就铸就了靠自己打拼来改变自己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9,(2):55-55
在2008年第5期的《随笔》上刊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题目为《当今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的演讲,他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并正在形成三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多元社会、文化并存为核心的宽容精神,三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这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要学会关爱,学会宽容,要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陆浩 《党建》2011,(11):37-38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核心的就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定》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增强“软实力”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合甘肃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树印 《学习论坛》2007,23(4):64-67
与经济发展一样,文化发展也是有路径依赖的。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用民族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最能体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是“中”,河南“中”文化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由河南“中”文化孕育出来的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河南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崛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河南“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文化,对和谐中原建设有重要作用。但是,弘扬河南“中”文化,发挥河南“中”文化对和谐中原建设的作用,必须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三字经》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之一,其所包涵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诚实守信的人际环境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国内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催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和艺术群众。“衣食足,知礼节”,对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生活的潮流。据统计,长期观看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艺术收藏爱好者高达数千万人。而艺术市场的风起云涌,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人们对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国人历来有藏书的传统,《中国美术全集》作为艺术类的标志性品牌图书,将成为这部分人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斌 《探索》2005,1(5):162-165
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过程中,中华民族侧重矛盾的同一性,化生了悠久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西方民族偏向于矛盾的斗争性,演绎成为颇具个性的竞争文化精神。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差异是追求“仁义”境界与实现“功利”目标的差异。当代社会,应把两种文化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