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岩春秋》2014,(3):F0002-F0002
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8号楼国民政府行政院是依据1928年10月3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立的,居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之首,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征借教会学校——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和医务室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内,现为中共重庆市委八号楼。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按孙中山所设计的五院制组成,下辖分掌各相关行政事务的部委署。1932年颁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组织法》规定,行政院下辖10部,分别是:内政部、外交部、军政部、海军部、财政部、实业部、教育部、交通部、铁道部、司法行政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迁渝后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主体建筑坐落在上清寺党政  相似文献   

3.
<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申区望龙门街道解放东路街征收局6号,是一幢中西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成立于1927年5月,当时位于南京中山北路32号。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迁渝宣言,外交部也随之移驻重庆。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国际交涉,管理关于在外华侨、居留外侨、中外商业等一切事务,同时还管理驻外使领馆。国民政府迁渝之初至1941年秋,是抗战外交的"苦撑待变"阶段,国民政府外交部为争取苏、美、英等国的外援和建立远东国际反法西斯联合战线,以及为冲破远东慕尼黑阴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外交努力,最终在谋求苏联援助、美英援助方面取得重大成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外交格  相似文献   

4.
艾智科 《红岩春秋》2014,(12):F0002-F0002
<正>重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抗战文化遗址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主干道中山一路,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共9层。1935年,自贡人李义铭兄弟集资在观音岩的荒地上修建了私立义林医院,李义铭自任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内政部等机构及重庆市卫戍警备司令部先后征用义林医院办公。抗战胜利后,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内政部等机构随国民政府迁返南京,义林医院仍被重庆市卫戍警备司令部征用,至1947年归  相似文献   

5.
贺伟 《党史文苑》2007,(2):51-54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6.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一跃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许多高校纷纷迁渝,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会聚这里。这一时期,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文艺和体育活动等各种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动员全国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舆论宣传鼓舞人心全民族抗战期间,重庆的各大报章杂志为纪念五四运动,纷纷开辟专栏、专页,增发专刊、画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在重庆的报纸中,《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河 《红岩春秋》2015,(1):14-16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大批外地同胞也涌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战时的重庆,除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其生活方式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迁。"下江人"影响下的饮食习俗的变化战时重庆,"下江人"是对  相似文献   

8.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选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中心。随之,一大批的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文化青年纷纷奔赴重庆,或创办期刊,或迁渝出版,或在渝复刊,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出版期刊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时期,一些重庆本地出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从一座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从一座古老的军事要塞,一跃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10.
贺伟 《党史博采》2007,(3):43-45
1937年7月至8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庐山谈话会”也因为《抗战宣言》的发表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1.
贺伟 《党史纵横》2015,(4):16-19
<正>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其"夏都"——庐山正式发表明确抗战的讲话(后被称为《抗战宣言》),宣告中华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如果放弃尺寸土  相似文献   

12.
任竞 《红岩春秋》2013,(4):51-55
67年前,也就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国民政府当局对重庆城市建设进行了一次规划,形成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在重庆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留下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写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决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签署会谈备忘录;在重庆召开高级别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同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特别是今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自2008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说起中国的抗战文化,说起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抗战,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泄密 抗战发生前,行政院设在国民政府(今南京“总统府”)大院的东北角,是两座二层楼房。1935年11月汪精卫遇刺负重伤后,由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院长。  相似文献   

15.
回顾历史,77年前,1938年2月18日的黎明,9架日军飞机成"品"字阵形从湖北巴东穿越三峡,经奉节过忠县,于9时30分突破防线直指重庆,空袭市区近郊巴县广阳坝(今南岸区广阳坝)。这是日军飞机在抗战期间第一次轰炸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为持续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  相似文献   

16.
费芸 《红岩春秋》2014,(5):34-36
正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arold White),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抗战时期,白修德曾在重庆国民政府任宣传部顾问,也是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矗立于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民族路、民权路交会的街中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坚定抗战到底的信心和意志,1940年3月12日,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促进会主持修建的"精神堡垒"在重庆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原都邮街与小梁子的十字路口落成,此后成为市民活动和集会的重要场所。1946年10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国民政府决定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不论阶层、党派、团体还是个人,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一致对外。这一时期,文化界以抗日救亡为中心和出发点,创办了一大批报刊、画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些画  相似文献   

19.
正虽然蒋介石早在1935年就已决定将四川作为对日抗战的大后方、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首都究竟迁到什么地方,却一直悬而未决。直到是年11月12日蒋介石与林森晤面会商并共同决定迁都重庆之前,都没有国民政府究竟会将首都迁到某一具体地点的记载和说明。那么,重庆为什么能在四川乃至西南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的不二选择呢?笔者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除了重庆具有四川所包含的"地大、物博、人众以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