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权力结构失衡是权力腐败的根源,集权体制是当前中国权力腐败的"总病根"。制约权力腐败,首先要构建理性的权力结构,以权制权,然后以权力结构理性助推包容性制度建构,用制度控权。权力结构理性与包容性制度构建具有逻辑同构性:权力主体力量平衡既是权力结构理性的保障,又是包容性制度的核心。通过提升实际政治实力来带动权力结构理性与包容性制度的构建。捋顺三者关系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权力结构失衡是权力腐败的根源,集权体制是当前中国权力腐败的"总病根"。制约权力腐败,首先要构建理性的权力结构,以权制权,然后以权力结构理性助推包容性制度建构,用制度控权。权力结构理性与包容性制度构建具有逻辑同构性:权力主体力量平衡既是权力结构理性的保障,又是包容性制度的核心。通过提升实际政治实力来带动权力结构理性与包容性制度的构建。捋顺三者关系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3.
赵彤  刘磊 《学理论》2013,(15):21-22
腐败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腐败问题主要是因为对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缺失。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必须加强权力的监督,使各种监督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制度化和法律化。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建设,我国的政治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仍有其缺陷,例如行政权力过大,其他权力难以对其形成监督与制约,像"躲猫猫""、钓鱼执法"等事件还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4.
在反思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中权力制约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列宁旨在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遗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制约领导阶层巨大无比的威信和权力,制约机制有二:一是被称为"列宁的民主作风"的非正式制约,二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正式制约.列宁在世时,多依靠非正式制约.他关于身后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尽管令人折服,但也开了因人设制、因人立法的先例,为这套机制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中权力主体的权力结构状态为:权力单位最大的组织是"国家";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单位。这种状态是权力主体从自然主体发展为结构主体的结果,最初,氏族、家庭是权力的自然主体;后来,人类自己产生了社会组织及国家,就出现了权力的结构主体,而当个人权力让渡给国家以后,国家就成为个人权利规定的主体。权力的结构主体是以其中的一些自然主体转化成不平等权力结构的被动服从的权力客体为标志的。权力生态学设计的未来人类社会是权力结构主体消失,个人权力被还原,没有外在的约束,只有内在的自觉性控制,权力主体将以自觉主体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6.
莫晓燕 《学理论》2015,(2):26-28,42
《礼记》作为对中国古礼之阐发,是儒家"政教合一"、化规矩为制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的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阶层—性别"双重等级秩序的推行工具和制度化表现,是将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从而维护"父权制"社会主体阶层——"男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是造成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探索权力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权力制约方案的设计,长期以来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三权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是根据权力制衡原则所作出的设计,这种设计片面地谋求法律制度化的出路.实际上,三权学说是根据权力分解而提出的权力要素理论,是不科学的,所以根据这种理论作出的现实设计也是不成功的.科学的权力分析要求我们把权力体系看成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两种形态所构成的体系.根据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抽象权力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来加以完善,具体权力则是由权力主体把抽象权力所提供的原则和标准内化为伦理力量而实现规范和制约的.在权力制约的问题上,法律制度建设和伦理关系的完善是相互补充和互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6):23-28
无论在理论视角,还是在实践层面,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普遍存在混同混用的现象,明显制约了理论创新和制度供给,当然也凸显了简要区分二者的必要性。二者皆出于控制权力的需要,在词源上已存在双向性和单向性、主体间性和主客间性的差异,自然能够衍生出以下区别:在主体构成上,制约主体具有体制内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监督主体在体制内外皆有明显的易变性;在作用机制上,权力制约主要由体制内力量通过制度设计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而权力监督则是多元主体在批判和查处中规范权力运行;在作用时效上,权力制约主要在前车之鉴中创新制度设计,防患未然,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权力监督则以批评或查处减少或挽回损失,具有相应的滞后性。当然,只有对二者的差异性秉持相对化而非绝对化的理解,才能精准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发掘其规范权力运行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权力结构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制约政治体制改革要素的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既包括执政党内部权力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涵盖"政党-国家、"国家-社会"、"国家-个人"的关系。这些序列既是权力结构转变释放的要素,也受制于权力结构转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 :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 ,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 ,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 ,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制约模式可分为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与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两种,前者建构框架性制度结构,体现政治制度的性质,并日益退隐到幕后,而后者建构操作层次,成为运行机制,体现政治制度的质量。当代中国建构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并在努力探索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这一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式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内核包括两大内容:一个是"说‘不’的权力分工制度",即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基础上的"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另一个是"说‘是’的权力清单制度",即"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带动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最终实现权力制约模式的中国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形成互动: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难题。制度演化理论以系统、动态的视角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解析,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制度创新与公共利益的连接点、构建科学的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摆脱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合、提高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等,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权力自觉是权力主体主动反思与规训自身权力,进而消除权力异化以建构美好生活的政治活动范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权力自觉的出场是理论、实践与价值等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有效推动了党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权力自觉主要表现为权力意识自觉、权力行为自觉、权力制度自觉与权力关系自觉等四个方面。其中,权力意识自觉是权力自觉的前提和基础,权力行为自觉是权力自觉的核心内容,权力制度自觉是权力自觉的刚性保障,权力关系自觉是权力自觉的本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以权力自觉为中轴优化党的执政效能,以权力治理引领国家治理,从而增强党的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对权力的制约有不少模式和途径,但是,追根溯源,权力制约的根基,还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公共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权力所有者应该对权力行使者进行制约。只有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一、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民主政治并不是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它的实质应是"多数人统治"的政治或"人民主权"的政治,其精神就是主权在民,就是由人民来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当人民能够真正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时候,既表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1)
"权力清单"是规范行政权力的一种创新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为重点,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剑指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治理,从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方面,明确规定了权力清单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关系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把握权力清单制度的内涵,分析和总结权力清单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7,(3):31-38
农村基层的利益转徙、权力转换与模式转型为基层治理权力结构变革提供根本性的制度资源和权威性的体制根基。利益转徙、权力转换改变农村基层治理的权力结构,权力结构变革的标志最终又体现在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上。在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利益转徙是起因,权力转换是动力,权力结构变革是结果,治理模式转型是标志。因此,基于农村基层利益体系转徙的基本规律、权力空间转换的基本特征和模式转型的基本趋势,可以准确地把握农村基层治理权力结构变革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8.
正打开制度笼子的门——权为民所赋笼子是个形象的比方,其实就是指公共权力受到民众的监督和约束。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首先需要打开笼子,倘若笼子打不开,那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不会实现。从权力产生的视角分析打开制度笼子,就是尊重民众的选举监督,实现权为民所赋。只有在民众选举中才能实现权力的让渡,形成监督权力的主体,打开笼子的大门。为此,权为民所赋,即授权环节的民主,是权力运作的起点,也是把权  相似文献   

19.
村庄精英的权力再生产问题是观察与理解中国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村庄精英的权力再生产行为具有三重动力,即客观环境的机遇与压力、利益驱动的"理性人"特征、权力自身维持与强化的本能。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的策略选择比较复杂,可以从村庄体制内精英与村庄体制外精英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村庄精英的权力再生产对于村庄权力结构、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庄秩序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20.
高校权力是一种准公共权力,权力决策权由高校领导干部掌握。与政府公权力一样,高校领导干部在施用权力时,同样有权力腐败的可能。推行高校领导干部问责机制,既是契合高校权力合法性与合理性价值追问的有效举措,也是防止高校领导干部权力滥用的"制度笼子"。基于高校权力运作现实,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领导干部问责机制,需要着力解决好问责主体、问责清单、问责渠道、问责信息、问责回应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