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部制改革与现代国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和成效需要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来加以理解。现代国家构建包含国家理,陛化和民主化双重目标。大部制改革是在国家理,陛化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旨在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反映公共利益的政策。目前的改革方案只是初始的一步,今后需要在加强宏观政策能力。打破本位利益藩篱,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现代问责制,以及让民意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2,(2):45-45
李斌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乃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实践主题。建国后,中共领导的现代国家通过吸纳政治参与、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展开思想宣传劝导等形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高水平政治整合,因此得以在向乡村社会深入拓展基础性权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构建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合理化的持续历史进程。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国家权力公共性的回归,这为现代国家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操控社会的基本格局,公民社会发育、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展开,推动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的实践,不仅包含国家权力渗透的维度,也包含国家公共责任提升的维度。对于乡村社会较高质量的福利供给既是现代国家公共责任提升的重要体现,又以现代国家更为有效的权力渗透为前提。建国后,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福利供给改变了乡村福利匮乏的境况,巩固和强化了国家的统治合法性以及管理有效性。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福利供给虽曾经历波折,但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改善与发展,意味着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已然进入了国家在继续保有强大基础性权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和改善公共责任的发展、调适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用政治学理论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当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反帝反封建或"救亡"与"启蒙"只是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的手段,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在政治发展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主国家的思想历程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轴,更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政治发展史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从概念的提出到政治实体民族的建构,其行动逻辑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主权国家。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的国民特征、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民族内各族人民及其关系,所有这些在彰显中华民族国家形式的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民族国家形式不足的状况。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要求强化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这需要立足国家的政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投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积累,并以制度建设为引导,构设完备的中华民族国族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中国现代国家的转型屡屡受挫?本文从传统中国政治结构、财政制度这一视角,对韦伯关于传统中国实现现代政治转型的可能性及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分析,寻求对中国政治向现代转变的能力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能力在其中得以展现的环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构建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每个时期都肩负特定的历史任务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它通过的《决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一份焕发正能量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宣言书,必将在中国改革史上、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中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政治研究历来为学界重视,以"国家政权建设"为视角和框架来分析和梳理乡村政治研究是近年来比较受到重视的一种.但以此框架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建设,要注意词义与分析对象的贴切.当前的乡村政治发展,并非完全套用"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所能理解,以"以治理变革或转型"来替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说法似乎更为妥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使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又进入到了学者们的视野中,说明了该命题对当代中国仍有现实意义。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考察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时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个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本质性认识的命题,同时也得出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众多特殊性规定,使该命题更加具体化了。抽象与具体也应是我们理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具体考察,有助于丰富马克思命题的理论内涵,及正确地看待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乡村关系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有两种实践进路: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现代—传统"关系,表现为通过现代城镇及社区取代传统乡村,通过"资源下乡"和升级达标任务改造传统乡村,通过现代认证和个人权利保障解构传统乡村;另外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政权—社会"关系,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完成了组织载体层面的建设,但现代治理规则层面的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税费时代的当下,国家进一步对政权建设的组织载体进行强化,并不断将现代治理规则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既需要对支撑"发展主义"的"锦标赛"体制进行反思,也需对行政体系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趋势进行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联结国家与乡村的"中间层",夯实国家权力与乡村权利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看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从本质上讲,上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以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政治实践,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复杂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改革主张,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政治学是在民国初年西学东渐进程中开始构建成形的,其源流主要是欧陆政治学、英美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由于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加上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与其他西方各种政治学流派的论战、诘难中发展起来,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学强有力的生力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学理派和实践派两派,邓初民、傅宇芳等属于前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属于后者,恽代英、瞿秋白则介于二者之间。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本土政治学者在现代学科意识驱使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类社会有关阶级、政党、民族、国家、革命等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结构、政治活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构建起了中国现代政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它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治理发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其现实处境;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及后果,并为理解农村政策的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社会内在的运作机制及农民的生活逻辑。据此思路,本篇报告将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状况做出描述。  相似文献   

15.
正由北京大学燕继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年重大项目"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研究从国家建设、政党建设、政府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当前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和改革方向。该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6.
林文  杨海霞 《传承》2008,(10):42-43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地发展,面对外国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国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国家区域化电子政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矛盾状态和真空状态日渐突显,政务信息化与"五个统筹"的矛盾日渐突出,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失衡最为明显。本研究集整体与个体分析、宏观与微观视角于一体的方法论为手段,采用归纳法、比较研究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区域化电子政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区域化电子政务统筹发展约束机制为导向,构建了"统筹区域间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基础框架和辅助框架"以及"统筹区域内电子政务稳健发展模式"两种机制,并探讨了所构建机制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地发展,面对外国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国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首先,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去看,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对于现代国家的认知,最早是从现代国家的成就所入手,看到它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公民的文明以及现代国家国力的强盛,我们需要来学习。学习最开始是"拿来主义",富国强兵、洋务运动。但是之后发现,仅仅拿来并不够,这些东西的运行背后还需要一套制度,然后我们开始进行制度的变革、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