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2.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担任苏联领导的时候,正值苏联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发展阶段。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期陷入呆滞的境地,这种情况看来难以扭转。一、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经济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相反的时间顺序倒过来观察勃列日涅夫时期,那么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赫然在目。苏联和先进工业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且受  相似文献   

3.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4.
当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接管苏联经济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9%以上。18年后,他给安德罗波夫留下了毫无活力的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工业生产的下降也很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1964年)增长率为7.3%,但到1982年增长率下降到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农业部门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情况也是如此:投资比率的急剧下降对整个苏联经济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在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5.
郭春生 《俄罗斯研究》2003,(2):29-35,76
随着苏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知识分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但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立场,使他们与苏联党和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矛盾.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公开性与民主化的影响下,这种隔阂与矛盾突然间爆发出来,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剧变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政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间题苏共二十六大关于成熟社会主义概念的发展光辉的榜样,深刻的启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西方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内外政策动向的评论盖·阿·阿利耶夫简介综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干部体制苏联的干部培养和进修苏联干部配备的几种方法东德的千部培训和进修工作匈牙利的干部培训工作东德的工农检查院胡萨克苏东关系的演变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的苏联东欧关系苏前军人谈苏最高国防委员会苏联的穆斯林日刊介绍葛罗米柯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队伍1期1页1期30页2期1页2期7页2期66页3期1…  相似文献   

7.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已一年多了。在这期间,苏联国内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变化,从人事调整、经济政策、社会控制和理论动态四个侧面来谈一谈对苏联国内政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明镜》周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第廿八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庆祝胜利还为时过早》,谈安德罗波夫的身体情况,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后苏共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苏联内外政策动向和苏联东欧关系。现把该文分析苏联东欧关系的段落摘译如下: 多年来,苏联领导人在处理和兄弟国家的关系上一直感到棘手,东欧共产党利用勃列日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10.
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三个多月以来,苏联的内外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动向。西方各国政府、新闻界和研究苏联问题专家纷纷就此发表评论和进行猜测。现根据有关报刊材料综合作些介绍。一、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对外政策的初步分析勃列日涅夫去世前,苏联在总的对外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在具体政策和作法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确定对美国立场趋硬的方针;对中国作出和解的姿态;在  相似文献   

11.
伊瓦什科是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任副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副总书记,在位总共才一年零几个月。这位乌克兰人原是学经济的,在哈尔科夫的大学里教了17年书,当上了副教授。后来调到机关工作,在党的州委主管科学和文教,接着又升为主管意识形态的州委书记,1986年调往基辅在乌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然后在德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当了州委第一书记,1988年任乌共中央第二书记。当时的乌共中央第一书记谢尔皮茨基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老人马,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唯一留任  相似文献   

12.
苏联《新世界》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勃列日涅夫近年所写的回忆录的几个章节,这是他以前发表的《回忆》一书的续篇。本刊自这一期起连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一年九月,赫鲁晓夫溘然长逝。这位曾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一时的前苏联最高领导人,作为领取特别养老金者,默默无闻地长眠于莫斯科市区新圣母公墓。“盖棺论定”。人们认为人死后,其是非功过才能断定。但赫鲁晓夫“盖棺”快近二十年,其功过孰何,却好象犹未能“论定”。国际舆论对赫的评估,毁誉不一。苏联国内在看待赫的功过问题上也不尽一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贬多于褒,批评赫在经济领导工作中“忽视”社  相似文献   

14.
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苏美仍旧处于"冷战"之中,但外交关系已相对"缓和",这种局面为美国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和利用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通过文化领域积极向苏联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与此同时,苏共却不断地加强对持不同政见者的管控与打压。但是苏联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同情与追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倾向于西方,苏联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终走向解体。苏美之间围绕意识形态宣传而展开的文化冷战,其结果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积累而渗透于精神深处的意识形态因素,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性质和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苏联(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具有东西方二重性、大国意识、专制主义与人格崇拜三个特征,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显的渗透着这些政治文化传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苏联《经济报》1984年第23期刊载苏联工商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波得符拉诺夫与《经济报》记者的谈话介绍苏联工商联合会的活动。苏联工商联合会由4500多家工业企业、研究单位、设计院、外贸组织与国内贸易组织联合组成。它在促进苏联外贸发展方面起  相似文献   

17.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两年前勃列日涅夫去世以来,华沙条约的六个东欧国家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称之为莫斯科最高权力中出现的不稳定和软弱。安德罗波夫为期15个月的短暂执政唤起了具有独立见解的匈牙利在苏联集团中寻求经济自由化的希望。同时,也在强硬路线者(如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中引起了忧虑。安德罗波夫在布达佩斯被看作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实行改革感兴趣的人。许多东欧经济学家认为苏联模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1982年第11期上,作者小川和男,主要谈苏联的经济潜力,摘译如下。苏联问题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分析近年来苏联经济情况时,都认为苏联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增长率显著下降、效率低,农业不景气、军备负担过于沉重等等。同时指出苏联经济不振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20.
(摘译自英《今日世界》1983年3月号。作者 R.P.巴斯顿系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前官员,精于东、西方关系问题。)自1968年勃列日涅夫巩固政权以来,苏联制定外交政策至少有四个前提:一、出于稳定军备控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苏在战略投掷系统方面有利的地位;二、苏联决策者将重点放在解决德国问题和其他有关欧洲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