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焕然 《党史纵横》2004,(10):22-26
历史往往在瞬间改写文革 初期的王洪文仅仅是上海一个不知名的工人 然而他却时刻窥视着突变的 ,政治风云 一手策划了安亭事件 并与张春桥达成了政 治上的默契 迅速 脱颖而出从此 他作为 工人领 袖 与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结成了 四人帮 从而 顺利进入到中央政治的最高层 。  相似文献   

2.
舒云 《党史博览》2005,(3):54-55
张春桥的妻子文静 (李淑芳 ),1916年生,皮肤较黑,短发,戴浅黄色眼镜,女学生打扮。李淑芳在天津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抗战爆发后入党,1942年到晋察冀根据地党校学习,1943年被分配到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她常给《晋察冀日报》投稿,字很好,由此认识了张春桥。恋爱时,张春桥 26岁,李淑芳 27岁。 “ 文革”初,有人散布张春桥是叛徒。张春桥生气地说,我从来没有被捕,怎么会是叛徒?今后要是听到谁再讲这种话,我就不客气了。他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使劲一按,一字一句地说,老实说,我只要小指头一点,你就要完蛋。张春桥如此之硬,但一说到妻子就嘴软了…  相似文献   

3.
焕然 《党史纵横》2004,(5):16-20
陶铸在从1966年8月2日担任"中央文革"顾问到1967年1月被打倒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同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也因此受到这些人的迫害,最终含冤去世."汉家狱辱因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历史是公正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史册上记下陶铸在"中央文革"中同江青等人做斗争的光彩一笔.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天地》2008,(6):45-51
张春桥与姚文元原本不认识,但从反胡风起,二人走到了一起,经历了反右、“文革”前夕搞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到1967年1月上海夺权,之后,二人同到中央工作。在这个长过程中,二人经常在一起搞政治密谋,姚文元也紧跟张春桥。到1976年10月6日,二人在同一晚上先后被捕。这样看来,二人的关系,也算当代人与人政治关系的一个典型了。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采》2006,(5):39-45
从起草小组成员到中央文革大员姚文元连写两篇文章有“功”,江青、张春桥自然不会忘记提拔他。江青和张春桥共同向毛泽东推荐姚文元进《中共中央通知》(即后来的“五一六通知”——笔者注)的文件起草小组,毛泽东同意了。进入这个文件起草小组,对姚文元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因为进入这个小组,就等于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会看到他工作,他也会及时了解毛泽东的思路,并参与毛泽东足以影响全国的政治活动。从此,姚文元不再是只限于在上海活动的小文人了,他开始经常参与中央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了。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  相似文献   

6.
1977年,虽然“四人帮”已被粉碎了,但极“左”思潮还远远没有肃清,人们的思想还受“两个凡是”的束缚,没有人敢于触动“四人帮”用中央名义下发的《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的“两个估计”,即从全国解放到“文革”这17年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个文件由迟群找人起草,由张春桥、姚文元修改定稿,用中央的红头文件印发全党全国,流毒极为严重。当年8月8日,第三次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陈东林 《党史博览》2001,(11):10-17
1968年4月12日,进入"文革"动乱第三年的上海,一夜之间,街头巷尾贴出了许多炮打张春桥的大标语.其中有几条的内容是:"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这就是"文革"中著名的"四一二上海炮打张春桥事件".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十分艰难,毛泽东对他不满意,主要是对他对待"文革"的态度不满意,曾讲:"总理实际上是不赞成我搞文革的"。江青集团更是把他视为绊脚石,眼中钉。江青曾在中央文革会议上公开和他拍桌子,说:"毛主席叫你把中央文革小组看作中央书记处。大事  相似文献   

9.
“中央文革”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陶铸从1966年8月2日担任“中央文革”顾问到1967年1月被打倒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同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陶铸也因此受到迫害而含冤去世。“汉家狱辱因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陶铸留下了自己的怨诗,历史记下了陶铸在“中央文革”中同江青等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林木 《党史博览》2006,(9):28-29
“文革”中的王洪文。被押上法庭的王洪文。“文革”中的张春桥。被押上审判台的张春桥。“文革”中的江青。被押上法庭的江青。“文革”中的姚文元。被押上审判台的姚文元。南京市群众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执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数十名主…  相似文献   

11.
黎辛 《党史博览》2008,(11):23-25
一 1942年到1944年,延安整风时,我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任副刊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秦邦宪(博占)兼任,他同时还兼任新华社社长与中央出版局局长。解放日报社与新华社合署办公,一个行政单位。1941年5月报纸创刊后,《解放日报》编委会由社长博古、总编辑杨松、副总编辑余光生、国内部主任吴敏、国际部主任曹若茗、采访部主任丁浩川及新华社副社长吴文臻组成,博古为编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2.
1967年7月25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首都百万群众隆重集会,欢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七二○”事件后从武汉“胜利”归来。除了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一帮“文革”“精英”外,连“畏寒怕汗”的林彪也冒着酷暑,亲自出席了声势浩大的欢迎大会。这种前所未有的“礼遇”,令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雄视万众欢腾的王力受宠若惊,禁不住飘飘然起来。在林彪、江青一伙的吹棒下,王力一夜之间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的“功臣”和“英雄”。此后,他更加不遗余力地到处煽风点火,为林彪、江青效劳,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中国外交部。  相似文献   

13.
正二十三1966年5月4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并于5月16日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伯达为组长,康生为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人为副组长的中央文革小组,这个小组随后成为凌驾于中央政治局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后《人民日报》几乎每天发表社论,号召群众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被迅速点燃。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相似文献   

14.
李玉勤 《党史纵横》2012,(11):18-19,17
1974年,76岁高龄的周恩来患癌症已经两年,但他依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华国锋和国务院的其他同志经常在夜里被叫到他那儿开会或研究工作,大家习以为常。这年4月18日凌晨2点半,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厅找华国锋谈话,要华国锋复查贺龙的案子。贺龙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文革"爆发后,与贺龙一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罗瑞卿被打倒。随即,林彪把矛头又对准了贺龙,从1966年8月起散布贺龙"到处插手"、"夺权"的谣言。中央文革积极配合,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康生诬蔑说:贺龙和彭真搞"二月兵变"。  相似文献   

15.
正1967年1月,上海发生"一月革命",张春桥出任市革委会主任。就在这月及翌年4月,上海两次发生"炮打张春桥"事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张春桥妻子文静有严重的历史问题。这也是张春桥多年来的一个心病。文静生于1916年,原名李淑芳,笔名李若文,1933年加入共青团,后失去组织关系。1942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在党校学习后于1943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8-38
正习近平:"三个志愿填清华,不让上拉倒"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因此习近平在陕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习近平曾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结束时读大学,也是他和当地领导力争的结果。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创刊后很快就传播到济南。该刊物能够在济南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新青年》在济南的广泛传播对济南的社会、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刻著 《党史文汇》2001,(12):17-20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周令钊先生,今年整整82岁了.在他几十年的美术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精典的作品--新中国的第一张海报《复活》、50年代末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风景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历史油画《五四运动》、巨幅壁画《世界人民大团结》、"文革"后为重建武汉黄鹤楼而创作的彩陶壁画、深圳"锦绣中华"的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19.
陈伯纯同志在解放前的地下斗争时是我的领导,对我很有帮助;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全力扑在工作上,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一起多次受害;在我撰写《华蓥山武装起义与刘隆华》和《忘却不了的回顾(四川文化大革命)》两本书的过程中,多次给我寄书和资料,并找来有关同志座谈;他还专程到北碚来看我和老  相似文献   

20.
官商的败亡     
正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用周末两天时间看完了政商小说《掌舵》。掩卷深思,不禁给商人们分起类来。对于商人,有许多形容词。唯利是图、阴险狡诈者为奸商;满腹诗书、温文尔雅者为儒商;长袖善舞、官袍加身者,叫做红顶商人……然而在中国,还有一种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