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古今廉政故事集粹》,共集有35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文字不长,但给人启发不小。对当前我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廉政制度建设,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全书的律己、待人、俭朴、谋公、奉献等十三个篇目中,我信手翻开廉洁篇,竟至爱不释手,所获颇多,随手记之,竟得拒贿、拒腐之法十余条,特予整理以奉读者,题名曰“拒腐十诀”。一曰“防”,就是防止、防备、提防。汉代的杨震在晚年出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时,其学生王密正做昌邑县令。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送给  相似文献   

3.
东魏《穆良墓志》详细记载了志主一生官职的迁转情况,在众多北朝墓志中,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加之志主穆良一生仕历并不十分显贵,主要迁转都集中在中低等职官上,而这一部份通常为正史及其他墓志所忽略。结合正史分析后,能够看到一份完整的中古官员宦历。由此,可以为北魏末至东魏这一时期的职官分类、普泛、考课等问题,为制度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产生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王伟 《求索》2010,(10):244-246,250
本文对韦匡伯世系加以梳理,并佐以碑刻史料,对其墓志内容详加考论。通过分析该家族与隋末宗室、王世充东都政权、李世民秦府等集团的通婚状况,从家族和婚姻视角对隋末东都保卫战和唐初李世民储位之争等事件重新加以分析,并从理论上对陈寅恪"士族圈内婚姻"提供佐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读《炎帝》     
<正> 中华民族十一亿多的儿女们,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还是旅居在海外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此,研究炎黄文化,无疑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随州市人民政府及厉山炎帝神农纪念馆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炎帝》一书,就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有益的创举。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是炎帝及炎帝故里,以下分为九个段落来介绍炎帝的故里及其景观;第二编是关于炎帝的学术研究论文,收集当今10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多方面、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论证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以及炎帝神农文化。这一编中还对有关炎帝神农的历史典籍也作了辑录;第三编是关于炎帝的传说,这里面包括流传在随州厉山和流传在湖南酃县的有关炎帝和神农的传说;第四编是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去大西北公干,曾前往山西平遥县参观,并在一小贩那里购得一幅绢本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该图虽不及原作的尺寸,却也有280厘米长,18.5厘米高,泛黄的绢本上还明显地透出几道浅浅的水渍,部分人物和场景也出现了少许的叠影,但与我们所见过的还是极其相似的,显然是“原样临摹”之作。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正> 拙著《死亡哲学》自去年10月面世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不少读者或是致信作者或是登门叙谈,直抒他们初步的读后感、给作者以热情的鼓励,给著作以较高的评价,表达了对该书论列内容的浓厚兴趣,也对其中有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作为《死亡哲学》的作者,我想就大家所提的若干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些老领导、老朋友接到我的赠书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怎么会想到研究死亡这样一个怪问题?”这句话虽然有几分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多多少少反映了一部分读者初见此书的诧异心理。其实,死亡绝对不是什么“怪问题”,而且如果天下有什么最普通、最平常即最不值得奇怪的问题的话,恐怕死亡就算其中之一了。因为世上万物中总有些事物的产生会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偶然性,但是凡产生出来的事物却都一无例外、在所难免地要毁灭和死亡。一对夫妇是否生孩于,这件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至少不具备绝对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正> 赵德馨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四卷本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120余万字,体系宏大,结构完整,剖析入微,实事求是。在经济史学科领域内,它是少见的作品,在经济学界,也是难得读到的一部好书。认识经济国情的重要视角认识国情有两种视角,即解剖横断面(静态分析法)和解剖纵向发展过程(动态分析法)。本书在静态分析的  相似文献   

9.
很多年前,有人约稿,说是给青年学生推荐点文史类的经典,很多人写,然后凑成一本书。写什么好呢?约稿人说,你就拣历史方面自己觉得重要的书,随便写,字数在三千字左右,当然,最好通俗一点。我依命行事,临动笔,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够得上“重要”二字?好像很多也很少,千挑万选,未必合适,为稳妥起见,还是写两本我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书吧,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观堂集林》。但文章写成,没有下文(眼下,这类书倒是大为流行)。最近,承张鸣先生不弃,要我为《新东方》奉献小文,我素无积稿,翻箱倒柜,只有这点东西在。现在拿出来,真不好意思。书是很  相似文献   

10.
严下史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群有司众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惮而不敢皆视上官而已上官之虑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犯毒诅咒乃至叩阍号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这所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复代上官受缧绁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读《通鉴》论@王夫之!清  相似文献   

11.
方炳桂、方向红著的《福州老行当》,记述了十分庞杂的福州各行各业历史状况,内容很丰富,耐看,趣味性强,是一本很好的乡土读物。笔者也是“老福州”,跟方炳桂同志是同龄人。读《福州老行当》,其中众多的记述往往像一幅幅图画或银幕不时清晰映现脑际,很熟悉,很亲切。书  相似文献   

12.
吕兴光 《前进》2007,(1):55-55
我爱“翻”书,常在书店里翻。近日翻到新出版的《劳逸集》,便翻不释手了。于是买回家细细品读,深以为这是一本有关干部工作和修养的好读物。《劳逸集》是我省老领导刘泽民同志的的新著,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应邀为一些书籍撰写的序言。其中理论文章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具有理论功底深厚、思想性强和文笔清新的特点。譬如开篇《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求是》2001年第20期)作者精辟地提出: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制度到位。他首先从严肃党纪的角度论述,认为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一、“非”即“不是” 公孙龙,战国时辩士,属名家学派,素以诡辩著称,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近年来不少人为之“正名”,想抹掉历史早已为他戴上的诡辩论者的帽子。其论据主要是:“白马非马”的“非”字应释为“不等于”或“不同于”,而不应如传统所解的“不是”。其参证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是证公孙龙既然承认黄马、黑马都是马,不言而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全国主义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可是在他逝世以后,对他进行研究的并不多。1950年,齐思和先生发表了《魏源与晚清学风》,以后又有冯友兰、吴泽先生等的文章发表。论著方面直到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家俭先生始有《魏源年谱》出版。1979年以后,有关魏源的著作逐渐增多,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魏源诗文选庄》、  相似文献   

15.
不知怎么搞的,在一派盛世景象之中,早已销声遁迹的迷信阴风,近年来呈现越吹越猛之势。一些人尤其是有的党员干部,不信科学信迷信,不服真理服神灵,不敬父母敬上帝,泛起的迷信沉渣比比皆是:亲人故去,高筑坟;逆料前程,去算命;新建工程,择风水;身体有病,拜菩萨;赚钱赢利,许大愿;考学求职,烧高香;房号车牌,争吉数;行事之前,划十字……有人戏称这是封建迷信向“初级阶段”杀了个“回马枪”。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迷信之风确实刮倒了一些人的精神支柱,污染了一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吹歪了人际关系应有的准…  相似文献   

16.
我为什么补读《孟子》?因为我欠了它的“债”。事情得从我1948年考复旦大学谈起。国文考卷是两篇作文,文言文的作文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白话文的作文题目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做好文言文  相似文献   

17.
我与女教师程秀的相识,缘于96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去北京医院探望中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后返回饭店途中,我不经意地瞥见报摊上一个极醒目的大标题《乡村女教师》,这是广州《南方日报》的姐妹刊物《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18.
清晨,当淡淡的阳光轻抚着刚刚苏醒的武夷山水时,我漫步在玉女大酒店西侧绿茵茵的山坡草地上,缓缓地走,细细地品读《朱子》一书。我时而驻足远眺飘浮在云山雾海中千姿百态的大王峰、酒坛峰、玉女峰,时而凝神遐思静听淙淙流水,蛙唱鸟鸣,好不舒心惬意。出门旅游,利用早晨时间置身山水之间展读,让知识的源流与大自然的美融入心灵之窗,这原本也是人生一件快事。 武夷山水,钟灵毓秀,其灵气之一,就在于她有很强的文化氛围。武夷山之所以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就在于其凝聚了朱子文化的精华。如果说“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一座…  相似文献   

19.
《足迹》的作者开滦玄望,是王连骥先生及其夫人开笑鸾合用的笔名。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家乡清江市西湖中心小学就读,王连骥先生任校长,开笑鸾女士任教导主任。他们是同事、是夫妻,更是我的恩师。他俩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奉献教育事业之精神,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近日,我拜读了开滦玄望的作品《足迹》,深感作者热爱事业、勤业敬业精神,感佩之情油然而生。《足迹》内容丰富,真可谓岁月留痕,既为自己往事回首,予以自省、自重、自爱,又为后人足迹延伸,激励大家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20.
楚湘大地为中华民族养育了两个伟大的儿子——二千多年前的屈原,二千年后的毛泽东。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和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论诗歌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