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2014,(1)
<正>一是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内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治国理政主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二是目标:实现中国梦。从国际维度看,中国梦就是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从国家和民族维度看,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q-国梦彰显了多重价值,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为改革创新发展树立了精神旗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将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立星 《理论导报》2013,(12):48-48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人的梦。伟大的中国梦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要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幸福。落实好中央这一要求,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找准位置,把握好切入点,为推动“中国梦”在企业的实现助力,在谱写“中国梦”的企业篇章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张胜友  徐锋 《新湘评论》2014,(18):34-38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西方学者曾把中华文明视为早熟的文明。这种早熟的中华文明如黄河长江,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险阻和变故,民族在血浓于水的情感下终归会团结一致,国家在匹夫有责的召唤下终归会和谐统一,社会在共享太平的引领下终归会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在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多种力量中,我国正在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力量。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手,是大众消费的主体人群,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力量,是正面价值观的承载者。中等收入阶层的精神和行动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阶层依托。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文化的因素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华民族不断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轨迹来看,传统文化和执政文化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至关重要。它启示我们:文化解释并支撑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以及实现方式,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以及总结民族振兴的历史经验,阐释了人民幸福的社会内涵及其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宋树生 《奋斗》2013,(6):11-12
正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人民是最根本的依靠,是最重要的力量。绥棱县把全民创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培育创业主体,形成创业热潮,全面打响全民创业攻坚会战,努力营造干部干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企业兴大业的良好氛围,使全民创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3,(11):32-32
<正>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是中国梦蕴含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生动道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价值追求和动力之源。当个人的人生追梦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交汇融合,13亿多人民戮力同心、不懈奋斗,将团结汇聚成一个国家谋求发展进步的集体行动,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浩荡潮流。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总是唇齿相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激励鼓舞、导向规范和凝聚力量等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统战的根本目的是借助文化的力量不断壮大统一战线,从而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促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的早日实现。文章重点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文化统战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提升文化统战建设思想觉悟、明确文化统战建设目标任务、营造文化统战建设积极氛围、形成文化统战建设共同合力、强化文化统战建设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探讨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就颇为重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文化软实力是助推国家富强的强大动力,是衡量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尺,并且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及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消弭世界对中国梦的误读,增强中国梦在世界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17):44-45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又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今年是中国梦开启的第一年,“企业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和先锋战士,要立足本岗,在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汗水和才智过程中为党旗增辉、为中国梦添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激励鼓舞、导向规范和凝聚力量等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统战的根本目的是借助文化的力量不断壮大统一战线,从而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促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的早日实现。文章重点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文化统战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提升文化统战建设思想觉悟、明确文化统战建设目标任务、营造文化统战建设积极氛围、形成文化统战建设共同合力、强化文化统战建设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3,(9):22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归根到底"四个字很有意蕴,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这一主体。中国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个人只有将梦想寄托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之中,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新中国60多年来的追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圆好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发了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系统论述了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丰富内涵,"中国梦"的激励作用更加强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走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也是改革30多年伟大实践的深刻结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揭示,也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更加自觉地坚持正确中国道路、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凝聚强大中国力量的过程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6.
倪邦文 《前线》2013,(12):106-1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结,彰显了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高度一致,也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它是由需要促进、思想引导、制度保障、创新驱动、主体能动、继承借鉴机制构成的多维动力系统,要充分发挥相应机制动力,不断完善这一动力系统,进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又强调,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既是对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殷切希望,也是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培育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同奋斗。因而,在利益多样化、关系复杂化、冲突明显化的今天,研究包括利益整合、制度整合、意识形态整合和执政党整合在内的社会整合机制对于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玺  陈宇翔 《前线》2014,(2):24-25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