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白银亮 《世纪桥》2008,(4):45-46
自王国维提出礼起源于祭祀的论断以来,引起不少争议,本文坚持王说。礼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摆脱了祭祀文化的性质,演变成为人们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文化行为,在社会整合和国家行政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乌兰  杨福瑞 《世纪桥》2011,(7):22-23
随着红山文化中晚期祭祀遗址神性资料的不断发现,红山文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红山文化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中是最具典型的,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包括了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形成了红山文化祭祀场所的固定化和专门化,祭祀活动的制度化、仪式化、神秘化以及祭祀用具的礼器化等特点。成为中国文明起源发展过程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演,规模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凸现。朝觐之风波及全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黄桂元 《党课》2010,(23):114-115
对于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神农氏与朝拜名寺大佛完全是两种感觉。  相似文献   

5.
梅桑榆 《唯实》2010,(3):96-96
明堂,从字面解,乃宽敞明亮之厅堂。在古代,明堂则是议论朝政、进谏纳谏或祭祀之地,之所以称作“明堂”,据说是取“明目达聪”之意。  相似文献   

6.
文明殡葬有利于引导人们尊老爱老、破除陋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各种旧的殡葬、祭祀习俗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俗,营造文明和谐的祭祀新风。  相似文献   

7.
钟金贵  姚秋容 《世纪桥》2013,(10):72-74
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脱胎于中国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仡佬族傩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以祈福纳吉、圆满人愿为目的、兼有巫教祭祀仪式、戏剧表演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仡佬族文化中独具特色。当前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仡佬族傩文化资源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强传承与保护仡佬族傩文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脱胎于中国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仡佬族傩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以祈福纳吉、圆满人愿为目的、兼有巫教祭祀仪式、戏剧表演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仡佬族文化中独具特色。当前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仡佬族傩文化资源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强传承与保护仡佬族傩文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中小企业局·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推出夜郎社火(暂用名)是贵州本土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最初形式是从土地崇拜而来,祈求丰收之意。夜郎社火是夜郎国从建国到灭亡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后世人们以戴面具舞蹈等形式纪念夜郎王及夜郎国所发生的事。在祭祀活动中把祭祀人物逐渐神化,以求得到护佑。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炎帝祭祀,远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传统,近承元明以来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趋于成熟、完善和定型.清代的炎帝祭祀,大体有帝王庙祭、传心殿祭、先农坛祭、先医庙祭、炎帝陵祭等不同的形式,而每种形式都各具自身的特色.帝王庙祭,是把炎帝视为历代帝王统绪的开创者而加以祭祀,反映的是治统的传承;传心殿祭,是把炎帝作为先圣先师的代表之一予以祭祀,反映的是道统的传承.如果说帝王庙祭反映的主要是治统的接续,传心殿祭体现的主要是道统的传承,那么对炎帝陵的祭祀则代表了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先农坛祭和先医庙祭,分别是将炎帝作为古代教民稼穑的农神和发明医药的先祖予以祭祀,重视其时社会民生作出的创造和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及其所代表的炎帝文化在清代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扬,俎豆馨香、跪拜礼仪之中,体现的是传统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连忠  仇国钰 《当代贵州》2007,(15):I0001-I0001
茅台人民上千年的酿酒实践证明,离开了赤水河的水,就酿不出茅台镇的美酒。其不可克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具有赤水河原产地的唯一性。因此,对赤水河的祭祀,不但是酿酒经验的不断丰富,也使酒文化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3):125-125
史事 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功勋卓著,威震朝野,被封为汾阳王。有一年,因朝廷重要祭祀的日子临近,朝廷下诏禁止杀生。郭子仪的仆隶违反禁令,宰了一只羊,右金吾将军裴谓立刻禀奏唐德宗,予以弹劾。德宗为此多次夸赞裴谓不畏权贵,中直刚正。  相似文献   

13.
长沙火宫殿(观名火宫殿餐馆)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义名乾元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今天,人们常把它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4.
王琳琳 《前线》2011,(9):58-59
线形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和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5.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16.
国学经典     
《党建文汇》2014,(12):17-17
古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被问什么是“死而不朽”。他回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最高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这些东两,即使在人的肉体死去后很久也不会被废弃,比起俸禄家财、子孙祭祀,这才是真正的不朽。  相似文献   

17.
世上有不受香火的佛吗?有。这就是四川乐山大佛。它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的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已被塔利班炸毁)堪称世界第一大佛。那些根本无法同它相比的大大小小佛像,都能享受到人们绵延不绝的香火,唯独在它面前,看不到一炷香火,一人跪拜。它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根本没有地方设立祭祀它的殿堂;它周围尽是香火插不进的坚实岩体,连它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根本站不稳,所以连下跪膜拜也没有地方。在它那里、根本就没有滋生香火的土壤———纵使有人想对它祭祀,也只能徒呼奈何。因此,有人把它称为…  相似文献   

18.
舒乙 《前线》2011,(10):60-61
北京名园林林总总,式样颇多。有皇家名园,代表者为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钓鱼台等,基本上是皇帝的行宫;有皇室达官名园,代表行为恭王府;有祭祀名园,代表者为太庙和以天坛为首的七坛,可以祭天地日月,祭社稷、先农、蚕桑;  相似文献   

19.
傩、雩、蜡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过,对这三种祭祀活动,孔子的态度并不相同。总体说来,孔子对雩祭、蜡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傩祭,其态度则以排斥为主。雩祭是为了祈雨,它关乎百姓的生计和福祉;蜡祭则是年终祭地、庆祝万物功成的活动,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傩祭所驱除的对象是疫鬼、殇鬼,这在孔子看来不仅是无稽之谈,而且也并不像雩祭那样可以有直接的成效。孔子对三种祭祀的不同态度,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礼花又称烟花、焰火,始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荮在民用上的发展和延伸。施放焰火曾经是古代宫廷各种祭祀仪式、庆典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民间喜庆佳节的一种娱乐形式。烟花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代代有传人,相传清廷就专门设有管理焰火的官员和专事宫廷焰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