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由于我国的地震多数属于大陆地震,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且分布极广等特点,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公众的防灾意识淡漠等不利因素,地震成灾率极高。根据专家们对地震大形势的研究预测,本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地震形势。在此期间,我国大陆地区将进入7级地震频发,甚至有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我省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震情。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跃上了新的历史高度。科学执政是要求尊重执政规律;民主执政是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依法执政则是要求尊重法治的地位,而这一切,都归根结底体现在执政绩效和执政目标的实现上。秦德君同  相似文献   

3.
<正>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一个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震情及灾情发布系统对于地震应急救援响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中震情与灾情信息的获取、评估、发布途径等特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间件技术、内容管理技术和信息推送技术等,设计基于地震速报触发的震情和灾情发布流程,实现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所必需的信息。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贵阳市防震减灾服务中心部署运行,通过模拟地震事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12日19时06分在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北纬32.75度,东经105.69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党组书记黄明和副部长黄玉治第一时间赶到部指挥中心,与陕西省汉中市消防支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视频连线,调度了解震情灾情,部署抗震救援救灾工作,要求迅速核清受灾情况,分析研判震情趋势,科学调度人员物资,前置应急力量,根据震区实际情况快速高效救援。截至9月12日21时,震中地区有轻微震感,  相似文献   

5.
金厚勋 《群众》2010,(8):69-70
<正>"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世界媒体峰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我国地方新闻外  相似文献   

6.
<正>从应急管理部获悉,2018年12月16日12时46分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北纬28.24度,东经104.9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救灾指挥机制,党组书记黄明、副部长郑国光立即赶到部指挥中心,调度了解受灾情况,部署抢险救灾工作,要求迅速分析研判震情趋势,快速高效实施救援,科学调度人员物资,并派出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  相似文献   

7.
正震情灾情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一些特别原因使本次地震出现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区山高谷深、地形陡峭,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恶劣;人口密集、集中连片贫困,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大量村落分散在陡坡和峡谷地带,灾区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暴露度高、易损性大、恢复力低;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8.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各涉灾部门协同配合,四川全省对地震灾害的应对准备充分,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本文通过复盘此次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全过程,总结相关工作经验与启示,并提出了强化地方大震巨灾防范应对准备、持续做好震区震情跟踪和趋势研判、加大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力度、统筹规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夯实基层防灾救灾基础能力五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场地震,牵动了整个神州。而随震波传递的不仅仅是震情的消息,还有亿万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之情。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党组各同志也极为关切。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元旦前夕,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提出: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海峡两岸人民的意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追求目标。本文对“三个尊重”的内容作了展开论述,指出“三个尊重”反映了对台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开创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朱力远 《北京观察》1999,(11):14-16
时间差与职业敏感 1999年3月11日晚上9点,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震情值班室的红色电话机忽然响起来,值班人员迅速拿起话筒,传来了一个柔和的男中音:地震了! 值班人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话筒里的声音,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那是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国民的声音。可是除了那些眼睛正紧盯着地震波记录的一线台站人员,震情值班员是最先知道地震消息的人,而此时的张国民正在民族学院南路的家中。  相似文献   

12.
正鲁甸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到地方迅速反应,各方救援力量紧急出动。在震后8小时内,为了生命的希望,全国上下吹响了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集结号"。鲁甸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出动。在震后8小时内,为16:30—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16:35——武警昭通支队巧家县中队30名官兵携带地震救援装备向灾区进发。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0日,在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雅安市组织召开了"探索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新路子研讨会"。芦山地震恢复重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四川省结合恢复重建工作,积极探索和实验恢复重建新路子。本次研讨  相似文献   

14.
汶川特大地震用血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法律,专与群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把震情第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急救为重、服务为先、抗震设防作为抓手,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应对机制才是有效防震减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世界文明多样化现实的真实写照。它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一、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任何文明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文明,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  相似文献   

16.
汶川特大地震用血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法律,专与群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把震情第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急救为重、服务为先、抗震设防作为抓手,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应对机制才是有效防震减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陈春 《中国减灾》2005,(4):10-10
我们每天都关心家门口的天气变化,但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关心得不多,让我们也来放眼全球,一起认识一下世界气象之“最”吧。世界气候最好的地方:这个好地方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那里的常年气温在夜里从不低于摄氏7.7度,白天从不高过摄氏22.3度。世界最冷的地方:西伯利亚的奥姆雅克恩是世界上最冷的村子,虽然气温最低达到摄氏零下68度,但仍旧有4000村民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世界上最大的云:在赤道地区上空,积雨云可厚达2万米。闪电的速度:闪电的速度可达每小时7200万英里(约为1.16亿公里)。世界上从不下雨的地方:在位于阿塔卡马沙漠中的智…  相似文献   

18.
正栗战书委员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这对于地方人大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地方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工作中,"尊重代表"是一句常说的话、常用的词、常做的事。如何尊重,个人认为,从大的方面说,要密切基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人大工作者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切实为代表履职提供优质服务;从小的方面讲,要特别注意细节、讲究细节、完善细节。长期以来,代表建议的办理被代表高度关注,要认真分析、认真对待、认真落实代表建议,提高站位、互动交流、精心研究、精细施策、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切实把尊重代表进一步落实到受理、交办、承办、督办建议的细节上,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但地震预报终究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30年后的今天,在地震预报方面依然以经验性预报为主,在科学预报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极大地消除了社会的焦虑恐慌,帮助公众保持了镇定。联系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的背景,我们有理由对这部法规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