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春季的一天,因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日:“陈赓,你瘦了。”陈赓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又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1943年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  相似文献   

2.
1933年春某日,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于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于科学仪器馆(现南昌图书馆)召见陈赓曰:“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  相似文献   

3.
1933年春季的一天,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在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日:“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日:“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谓蒋氏日:“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日:“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日:“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 1943年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将军忽然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  相似文献   

4.
孔德生 《党史文汇》2004,(11):27-29
陈赓与蒋介石,一个是共产党的著名军事将领,一个是国民党的党魁,本无甚干系。但前者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后者曾是黄埔军校校长,二者有着无法否定的师生关系。从1927年起(除却中间的一次狱中相会),二人再没有谋面,有的只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和政治上的根本敌对。因此,二人之间的交往,便仅集中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东征等几个特定时期。黄埔师生1924年4月间,蒋介石已被内定为黄埔军校校长。此时,陈赓也早已来到广州投考军校,并通过了笔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接下来口试,蒋介石亲自到场。第二个上场的陈赓响亮地喊了一声“报告”后,便镇定…  相似文献   

5.
史兵 《党员特刊》2003,(2):50-51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交谈中谈到被称作“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长叹一声,说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然而,正是这位“最得意的门生”为革命却毅然拒绝蒋介石的拉拢。  相似文献   

6.
四、百年一遇的军人——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人,生于1903年,卒于1961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解放战争时期任第4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中,有一位大将最有传奇色彩。他13岁就离家从军,第一批进人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了蒋介石的命,当上蒋介石的内卫,面对蒋介石给的高官厚禄,他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动摇,仍然离开了蒋介石。他多才多艺用兵如神。抗日战争时期,陈赓任129师386旅旅…  相似文献   

7.
潘泽庆 《党史博览》2002,(3):22-25,32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当话题谈到“黄埔三杰”(指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前两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后者是国民党中极反动的右派分子)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说蒋先云是他“最得意的门  相似文献   

8.
往昔在延安,见过朱总司令。有数事虽寻常,而我却印象难忘。一日,同陈赓、聂鹤亭等数同志,由城北往城南,见朱总司令骑马自南而来,精神威武。陈赓说:“朱老总,年年四十七。他五十七岁了,你问他,他只说四十七。”待行近了,我们齐向总司令行军礼。陈赓说:“总司令,你身体好啊!”总司令说:“好,好。”陈赓问:“总司令。你今年几岁了?”总司令答:“四十七。”我们数人一齐笑了起来,齐声哄:“朱老总,年年四十七。”总司令也笑,说:“调皮!”策马而去。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蒋介石此时确实作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蒋介石为什么要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后认识到,即使他们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得到的只是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王列平 《党史纵横》2006,(10):28-32
四平八稳的包主任第一次东征前夕,军校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是由第一期共产党学生蒋先云、李之龙、杨其纲、陈赓等人发起的,并得到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批准同意。蒋介石还为该组织亲笔起草了一篇《组织发起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序言》,他在文章里热  相似文献   

11.
尹家民 《湘潮》2010,(12):12-15
20世纪80年代末,拙著《蒋介石与黄埔三杰》一书中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和传说,自编了一句顺口溜,叫"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用以描写陈赓的机智勇敢和勤快。此顺口溜随后广为流传,甚至还被人写进陈赓正史。  相似文献   

12.
老一辈革命家各有各的风采。愈是随便,愈显出性格。陈赓大将便是这么一位人物。他能跑上台喝一口正在作报告的毛泽东杯子里的水,令庄严的会场顿时笑语哄堂;而他又滴酒不沾,弄得因被搭救而感激不已的蒋介石兴味索然。他待人诚恳而又诙谐幽默,时不时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使他所到之处充满笑声;他嫉恶如仇而又不加掩饰,也常弄得对方啼笑皆非……于是就有了一连串关于他"吃饭"的故事。陈赓之子陈知建曾对笔者说:"老爹的笑话能写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作为蒋介石首席秘书的陈布雷,当时由于身患“腹疾”而没有同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2月26日,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指使陈布雷篡改事实,把蒋介石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因翻墙逃跑而摔伤了腰。1937年1月2日,蒋去奉化溪口养病。在奉化,他又要求陈布雷按他的口径去撰写《西安蒙难记》。蒋介石说:“布雷先生,回京以后,许多中外人士常询问蒙难经过,你能否费心代劳?”陈布雷回答说:“布雷没有随同前往,情况不明……”不等陈说完,蒋即插上去说:“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你不必推辞。”  相似文献   

14.
陈赓大将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孩提时代,他就跟爷爷练功习武,凭其一身拳脚功夫,统帅着前村后巷的“娃娃兵”;第二次东征中,他冒死背出蒋介石,成为蒋介石的救命恩人;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屡建功勋。他的婚恋也同样颇具传奇色彩。而且他和傅涯结秦晋之好,还是邓小平做的红娘哩!1939年3月8日,和陈赓患难与共的妻子王根英,在一次反扫荡斗争中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陈赓悲痛欲绝,一向活泼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他把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 蒋介石此时确实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  相似文献   

16.
(一) 1939年1月15日晨,陈赓率六八八团从鲁西北夏津地区策马西行,向香城固奔进。上午10时路过东目寨村时,突然从道旁胡同里跑出一群受惊的鸭子,“呱呱”直叫,乱窜乱撞。陈赓急忙勒马,不巧一只大黑鸭子窜到他的马下,被马的后蹄子踩个正着,鸭子尖叫一声不动弹了。陈赓翻身下马,提起鸭子看了看说:“没有救了。”警卫员也随之下马,有些生气地说:“这鸭子找死,踩死也活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2,(13):8-13
郑强:“愤青教授”当校长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在专业领域有着傲人的成绩,并以批评中国教育体制的演讲而闻名,被称为“第一愤青教授”。近日,他出任贵州大学校长,很多贵大学生欢呼雀跃,贵州省的领导和教育界也对这名东南沿海过来的“愤青”教授寄予厚望。有人说,“愤青”是个性,校长是官,当“愤青”变成了官,是他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他?  相似文献   

18.
陈赓既是毛泽东的同乡,又是他麾下的一员得力战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器重陈赓,常常委以重任。陈赓不负领袖的关怀与厚望,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赓临危受命,率部硬是把逼向中央军委指挥部的敌军压了回去。毛泽东高兴地赞许道:“陈赓行,可以当军长!”得知张国焘要杀害陈赓的消息后,毛泽东立即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身边,说:“看他张国焘还敢来杀人不!”  相似文献   

19.
不幸的“婚史” 还是在少年时期,陈赓就有过一次不幸的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婚姻。 1903年2月27日,陈赓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地主家庭。陈赓乳名福哥,学名庶康,字传瑾,1917年入湘军时才改名为陈赓。 从6岁起,陈赓便被父亲送去读书,但在8年后,陈赓愉快的求知生活,却由于父子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的认识差距而产生激烈冲突,嘎然中断了。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08,(2):42-42
我们的先贤对于软实力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贤,无有入无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个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威力,以及弱可胜强、柔能克刚的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