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国有企业内部监控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看 ,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内部监督 ,是建立全方位监督约束机制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也称公司治理结构 ,是公司制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起来 ,取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建立和有效运作。(一 )所有者明确和到位。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公司制企业都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确立了“三会四权”的治理结构 ,但总的看并不理想 ,包括上市公司在内也不规范 ,“三会四权”没有落实到位 ,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协调运转的…  相似文献   

2.
《大特区党风》2002,(1):26-2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总书记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是在公司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由于内、外监督和控制机制的弱化使得“内部人控制”趋势日益强化 ,董事会独立性的强化对于监督和制约经营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制约国有企业管理者成长的有体制、社会环境因素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等.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因素包括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存在的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和外部环境非市场化,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导致根本无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改革路径是健全国有企业的出资机制,解决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非人格化,强化对管理者的监督,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约束结构,建立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管理者选拔制度,落实股票来源,确定行权价格.  相似文献   

5.
王旋 《求实》2005,(Z2)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企业的领导体制、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缺乏实效性。如何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强化国企监督制约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适当进行权力分解,建立新型的党政分设、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权力制衡机制。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依法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实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分…  相似文献   

6.
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关系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缺陷。按照合理分工、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企业组织机构,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妥善处理好“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等是规范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徐志明 《奋斗》2004,(6):24-24
构建新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有效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企领导、管理人员腐败,保证国企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放权让利”,使厂长经理获得一定经营自主权开始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向企业经营者放权让利,不相应增加其责任,不建立制衡机制,就有可能出现企业领导人滥用权力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经营承包责任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责任,如包死基数,欠收自补等。但对经营者及所有者代表(即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人)的制约仍很软弱,没有形成制衡机制,企业还在吃国家的大锅饭,只负盈不负亏,不能破产。于是,有人提出产权变革思想,希望借助于产权制度来建立起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从我国股份制企业试点来…  相似文献   

9.
张清远 《求实》2001,(4):45-47
本文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企业党组织的地位角度出发 ,提出了加强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企业特点提出了加强产权、管理权等监督体系 ,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约工作效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立规范有效的治理结构,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和强化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营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逐步走向市场的条件下,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因此,现实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当前,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工作,越来越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所重视,力度逐步加大,探索和创造了一些…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凝聚力工程”建设不仅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任务,更是一项“多点多面”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凝聚力工程”建设的路径选择和机制优化重点在于: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以思想建设引导先进的凝聚理念;建立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建设推动常态的凝聚效应;引入企业识别系统,以形象建设塑造强烈的凝聚氛围;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凝聚基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凝聚基础;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以绩效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凝聚效应。  相似文献   

13.
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监督机制文/@@丁维贵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这是当前人们特别是企业监督部门关心和思考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如何构筑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及其运作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以初步探讨。所谓...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合法经营,健康发展,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  相似文献   

15.
强化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如何通过强化企业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遏制企业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是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抓好廉洁自律工作,强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国有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遵守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成功改制,构建起了法人治理结构,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向企业指派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打乱了委托代理等权责关系,使公司的经营劣迹无人负责。二是有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兼任,有的企业董事会与经理层成员高度复合,致使董事会无法代表股东利益。也不能有效监督总经理,失去了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7.
黄方 《企业党建》2012,(5):36-37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科学构建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对保证国有企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构建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形成监督合力,发挥监督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王秀琴 《求实》2003,(Z1):148-149
近年来,在国有企业转机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机制还不很规范,监督乏力,漏洞很多,诱发了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营和国企健康稳步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国有企业内部,有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等监督形式;有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的监督;此外,改制后的企业还有监事会的监督等,从上述机构设置和监督的形式看,可以说是一个齐全的监督体系。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普遍存在着监督软弱现象,事实上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9.
做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工作,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对于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防止和消除各种腐败现象、推进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重庆国有企业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是,当前我市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央第五巡视组在向我市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国有企业存在腐败隐患,‘苍蝇’式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国有资产健康运行、保值增值,切实防止“苍蝇”式腐败,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强化权力制衡,对权力进行制约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