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2012,(10):19-19
南亚的不丹王国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把“幸福指数”引进治国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轮驱动”的“国民幸福总值”(CNH)指标。实践结果是,  相似文献   

2.
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芳 《新东方》2006,(3):39-41
各地“两会”陆续闭幕,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幸福指数被普遍纳入地方发展目标,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指标。一、什么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我国有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应是一个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在内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简单来说,幸福指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在我国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  相似文献   

3.
董艳玲  陈平 《传承》2011,(19):65
国际上衡量国民幸福程度的指标称为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的测度方法是通过对民众的幸福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来的。因此,调查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国民幸福总值这一指标的真实性。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幸福总值调查方法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12,(24):32-33
打造“幸福贺州”,不仅是贺州市发展的远景规划,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执政纲领,并体现在点滴、细微的执政措施中——GDP(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于GNH(国民幸福指数),由GDP主导GNH,坚持财政向民生倾斜,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也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穿透空间异化的迷局,创新空间生产模式,把握社会发展的精髓和真谛,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国民幸福总值)关怀"的转变,构建一条社会更加和谐、民众更加幸福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6.
楚鹏 《今日民族》2013,(10):42-46
不丹,一个神秘而快乐的国度。这个不起眼的南亚小国,却在全球第一个提出用“国民幸福总值”(GNH)来衡量发展成果。于我的旅行经历中,不丹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充满生命启发性的地方。在不丹,你能找到的或许不是美丽的风景,也不是物质的收获,而是远离尘世喧嚣后内心的平静,感悟内心深处前所未有的静谧安宁。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家统计局提出要编制国民“幸福指数”,对于这个举措我有一点不同看法。与其统计、颁布国民幸福指数,不如统计、颁布民生痛苦指数。民生痛苦指数(MiseryIndex)由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加而成,警戒线是10%,危险警戒线(或称“悲惨警戒线”)是20%。建议在国家和省、地、县各个  相似文献   

8.
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据报道,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制定国民幸福指数等统计指标,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发布国民幸福指数,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国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切身感受(见《半月谈》2006年第14期).这一消息,令人叫好.  相似文献   

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29日《文汇报》刊登潘益大的文章,近日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在沪上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城市经济愈发达,中产家庭幸福指数愈低——“伪幸福”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当下弥漫于相当人群中的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健全和严格执行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党的发展观经历过三次重大转变,经验证明,错误的发展观或发展评价指标必然导致灾难。针对GDP指标的片面性,有学者提出GNH指标,即国民幸福总值,这或许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良策。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9):96-96
惠晓峰在《长自学刊》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为使普通百姓分享到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政府应该承担起应有的幸福责任。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做好做大财富“蛋糕”;要缩小差距,遏制“弱势心理”蔓延;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幸福文化。  相似文献   

13.
蔺丰奇 《协商论坛》2007,(2):33-35,50
引言在我国,长期以来,GDP可谓国民经济的第一指标,影响极广。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更有许多的社会成本和人性的成本决非数字可以概括,此时引入“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并检视经济增长中的国民幸福程度,尤能促使我们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向真正健康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来进行。我国民族地区应当以国民幸福为切入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积极调整中央投资方向和重点;要发挥好民族地区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尽快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要大力开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民族地区率先建立以国民幸福为目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建设与国民幸福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杨永志 《前沿》2012,(3):187-190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国民幸福感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的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文化领域为我们展现了提升国民幸福的新视野。通过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国民幸福提升的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以文化建设促进国民幸福提升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权》2004,(3):59-60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研究和介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专著性教科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修订第二版)日前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人权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又称“A公约”),与《公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指标,GNP高的国家就是世界经济强国。在这种财富观指导下,追求GNP的高速增长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惟一目标和动力。单纯追求GNP增长,导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特征,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威胁。因此,有人将国民生产总值讥为“国民污染总值”和“国民浪费总值”(英文缩写碰巧都是GNP)。  1995年,世界银行制定了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一…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对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指标提出批评,并开始探索把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由"幸福悖论"激发的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研究,推动了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并形成了幸福发展观,致力于提高社会整体幸福。  相似文献   

19.
盈竹 《小康》2006,(1):18-18
2005年11月至12月间.由《小康》杂志社与有关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对我国“休闲小康指数”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经调查组专家对收集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并参照有关部门的测量数据,得出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63.5分。调查发现,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增多,但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  相似文献   

20.
刘衍永 《求索》2011,(10):127-129
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佛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佛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1)佛家文化的重“和”思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佛家文化的财富观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发展观由片面发展向科学发展、由GDP崇拜向GNH关怀转变。(3)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4)在认可、肯定传统佛家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必须严格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对邪教予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