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向军 《前沿》2008,(11):36-38
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部论争中阐发和形成的。在论争中,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设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作出的总体性把握,它不仅在苏联历史上指导苏联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3.
蒋锐 《岭南学刊》2001,(5):36-40
本文围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展开,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究竟有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逻辑缺陷;三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在实践中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发生的苏东剧变绝非"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在考察这一事变发生的根源、总结这一事变的沉重历史教训时,我们不能不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这一理论源头出发来思考问题,不能不从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实践过程来思考问题,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基本目的是探求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构建路径.求证“一国两区”能否恰当、有效地表述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成为两岸共同话语的又一组成,则是笔者行文的基本立足点.为达此目的,全文的基本假设是台海之间的政治互动正在构建一个有关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谱系,要说明的问题是:在这一话语谱系之下,两岸政治定位呈现出怎样的认知图景;“一国两区”的话语属性以及被纳入大陆对台政策话语的几率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一国两区”话语又有着怎样的改进空间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列宁是否具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再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列宁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相反,“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点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有的论者还认为,在联共(布)中央的历次论争中,列宁和托洛茨基完全一致,而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光武 《湖湘论坛》2008,21(4):126-1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还从本质层面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同时也强调了“社会主义始终代表”,它深刻地揭示了“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的动机,除了内部因素之外,外部因素,即大陆和美国的压力,也使他产生"确立与对岸对等的政治定位"的企图.可以用"政治系统理论"来分析陈水扁大陆政策的决策模式,在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他经常适应民意来调整政策,也经常运用权谋来制定政策."一边一国"的最基本理念是"建立台湾为一个与中国大陆没有关联的主权独立国家".美国不会同意陈水扁未来与大陆接触或协商时企图建立"国家对国家"的基础,因此,陈水扁如果不放弃这一主张,将来面对的挑战将不只是对岸,更多部分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但是,在列宁逝世之后不久,斯大林就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取代了列宁"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那么,它究竟是以前者还是以后者为直接理论源头和思想资料?为此本文作了追本溯源的探讨,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照物,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了新的、合理的解释和逻辑上一以贯之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继邓小平同志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后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它回答了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新时期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它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闪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0.
李风华  喻冰 《探索与争鸣》2022,(5):58-66+178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诺夫在1917年6月为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写道:"俄国历史还未磨完将要用来烤制社会主义这块小麦馅饼的面粉。"这一论断虽欠正确,但从反面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那么,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半野蛮"和"半亚细亚"的俄国,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列宁亲自领导的以"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曲折过程,对这一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新探索。沿着列宁的思路,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曾得到列宁高度评价的前苏联早…  相似文献   

12.
对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在一国建成的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却一直存在争论,争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①一国先胜论已经包含了一国建成论;②列宁在...  相似文献   

13.
曹兰锋 《传承》2009,(20):24-25
毛泽东学会"弹钢琴"的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实质上是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毛泽东"弹钢琴"思想的提出及其凝结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发展,并指出了这一思想对于当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概述《江泽民文选》出版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江泽民文选》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又一标志性成果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命名的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时代课题。《江泽民文选》是这些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学习《江泽民文选》还必须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四德"建设,是党中央为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国有私有经济的此消彼涨即"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事实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国退民进"并不意味着私有化,"国进民退"也并不是在市场化改革路上"开倒车"。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也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使一切经济主体都成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童小溪 《思想战线》2011,37(4):82-86
学界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的评价,一般都集中于在不发达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成败。然而,十月革命也产生了另外两个重要后果,其一是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殖民化过程以及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推广;其二是促使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层面做出深刻调整,出现"二战"后的福利国家。世界范围内产生的这两大历史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十月革命"直接或间接推动的。全面客观地评价"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应该包括对上述两个历史巨变的考察和评估。  相似文献   

18.
《观察与思考》2006,(5):8-8
2月21日.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显示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台声》2002,(9):4-5
连日来,针对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声称两岸“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的“台独”言论,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分别举行座谈会,与会台胞纷纷表示,陈水扁无视台湾人民的福祉,正在把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台独”是一条绝路,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台独”在国际上是没有空间的台盟中央副主席刘亦铭说,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已经广泛承认的事实。陈水扁以“一边一国”公然挑衅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目前,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与…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并列为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它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必将把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