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虐待: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韵 《青年研究》2003,(4):19-24
现实中儿童虐待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有识之士注目的焦点。本文试对儿童虐待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干预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的儿童虐待救济法制仍有不足。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我国台湾地区构建了良好的儿童虐待救济制度,包括儿童虐待的调查与评估机制、保护儿童的服务与安置机制、针对施虐者的处置与惩戒机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儿童虐待救济制度具有的共同法律特征有:干预行政与给付行政的有机结合、程序正义性与救济的可操作性、公权力对家庭领域的有限介入以及儿童参与理念的法制化与实践。这些制度为我国儿童虐待救济法制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儿童虐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在中国,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缺位,造成受虐儿童的境遇没有来自社会的干预,受虐儿童的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儿童虐待干预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应该建立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文军 《青年研究》2015,(2):58-66,95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儿童的监管和抚养逐渐脱离原有的家庭照管模式,而虐待罪将犯罪主体局限于家庭成员的传统立法考量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断裂。由此,2014年全国人大法工委会同有关方面拟定公布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就虐待被监护、看护人增设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并对虐待罪第三款"告诉才处理"的方式进行了限缩,但此次修改并未针对保护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单独将虐童行为入罪。为践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要求缔约国对受虐待儿童进行特殊保护的规定,有必要在廓清我国刑法条文与现实对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一条与我国国情切实相符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作者通过对几个儿童虐待案件的解剖,对现行的制度安排和工作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中最基本的几个要素是缺失的,目前的制度无法对受到虐待的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唐志龙 《学理论》2013,(13):124-126
最近几年,全国多地的幼儿园频频爆出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与反思。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对儿童虐待做出明确的界定与分类,不仅尚未建立一套保护受虐儿童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建立通过社会组织等非法律手段来保护儿童的机制。通过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对浙江温岭虐童事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美国等国在预防和惩治虐童行为上的经验,以期提出关于看待和处理虐童行为的正确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教育中的精神虐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学校中的肉体虐待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但精神虐待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从对精神虐待的界定开始 ,探讨了这种现象在学校环境当中的具体表现 ,分析了精神虐待对学生所产生的种种伤害 ,并提出了避免此种现象发生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虐童行为保留亲告罪,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受虐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的特殊性、与受虐儿童保护价值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及与家庭自治理念支配下施虐者与受虐儿童间特有的亲缘关系密不可分。为了保证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衔接,寻求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均衡,以及对受虐儿童实行特殊保护,迫切需要转换虐童行为告诉方式。转换告诉方式,应建立虐童行为预防干预机制,考虑将虐待儿童行为单独入刑。  相似文献   

9.
快速发展的经济给地处华南沿海的香港和广州带来极为相似的社会问题,如:在过去的十年中,离婚率、单亲家庭的蔓延、虐待儿童、失学、吸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自杀等都增长较快。本调查的目的是:探索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普遍程度;研究家庭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探索社会援助在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家庭压力、社会援助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在香港及广州的紧密关系。本文所指的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4,(2):9-9
“子不教,父之过”,这个道理中国人都明白,但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棍棒出孝子”,轻者罚跪罚站,重者拳脚相加。然而这种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家教”到了美国就触犯了“虐待儿童罪”,洛杉矶华人律师邓洪日前就遇到了这样—个案例。  相似文献   

11.
行为人产生出卖目的的时间对于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转化犯的认定具有重要作用.刑法对本罪除罪事由的规定具有合理性,同时,基于收买对象是妇女还是儿童的差异,对本罪除罪事由也应作不同理解.被害人承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免除收买人的刑事责任.在罪数形态上,收买者同时实施了教唆、帮助拐卖行为的,构成牵连犯,应从一重处断;在构成本罪转化犯的情况下,行为人又实施了非法拘禁、虐待、强奸等行为的,不能实行数罪并罚,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一罪论处.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20,(6)
正近年来,虐待、虐杀动物并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的事件频频发生。通过立法对虐待动物及公开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的行为进行惩处,也成为2020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交议案,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从法律层面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与引导。据5月25日《新京报》载,全国人大代表王巍建议,将虐待动物及相关行为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我国 1979年刑法将虐待罪规定在“妨害婚姻家庭罪”一章中 ,1997年刑法将妨害婚姻家庭罪全部转移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的变化 ,必然导致虐待罪认定的变化。司法实践表明 ,对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含义以及虐待罪与遗弃罪的界限必须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4.
儒、道、佛三家都反对虐待动物,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反对虐待动物,即便是杀食,也反对给动物造成无谓的痛苦。道家将人与万物的生命视为自然的过程和现象,否认人类具有超越万物之上的权力和地位,较之儒家,其反对虐待的态度更加强烈。在中国三大文化传统中,佛教在反对虐待动物方面不仅具有最为系统的思想观念、最为坚决而彻底的立场和态度,而且还将救助动物作为一种宗教修行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不忍心看到任何动物遭受杀戮,对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充满关爱和敬畏,才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尊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虐待的是伊拉克囚犯,此事在美国国内并未引起强烈反应,布什政府承受的公众压力并不大。  相似文献   

16.
虐待老人问题在表现道德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社会性特征,影响和危害也逐渐向公共性领域拓展。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受虐待现状的考察并总结其现象特征,在分析传统治理办法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以"社区"作为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执行者,搭建政府与家庭的问题反映平台,从而有效提高虐老问题的执行效率和处理效果,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9)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地方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从哈尔滨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出发,归纳和总结了哈尔滨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力求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5)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变相虐待生命;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耐挫力弱等问题。为此,优化大学生生命观的对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价值;社会实践活动彰显生命教育,增强生命体验;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红 《学理论》2013,(17):62-6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这一问题的核心,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黑龙江省贫困县域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和个案工作等方法,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