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论争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市场社会主义有关论争中的重点文献为中心,考察了该理论的发展进程和论争的展开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日本《少年法》2014年修正后,延续了2000年修正以来的严刑化倾向,成为日本儿童福利和少年司法制度的争议焦点。1922年诞生的《少年法》经历了严格、宽松、再严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变迁旨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警察调查权、检察官参与权、少年救济权、被害人保护权的调整,日本少年司法出现了众多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考察近来的修正探讨日本少年法的立法动机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宋志标 《南风窗》2011,(26):96-97
稀少的思想对决并没有凝集更多共识,反而显露了愈加深重的裂痕与焦虑,高质量的知识分子思辨仍是稀缺品,相较于时代转型的需求,思想论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可以更接近理想,而知识分子还得继续苦思,以此建立与时代及他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在地区研究方面,日本有较长历史和丰富经验,与美欧的地区研究相比,其研究理路和内容也具有自身特色。日本的地区研究肇始于战前和战争期间,在战后因应新的国内外环境,获得了较大发展,其重视田野调查,重视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重视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重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理论创新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羽  王琨 《台湾研究》2011,(6):34-38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中外文学》、《海峡评论》等学术刊物为场域的一场论战持续时间近两年,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参与,论争内容触及身份认同、统独之争、族群融合等问题,并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对后续台湾文化走向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阅读这场论战的相关文献,笔者深感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清理,诸如论争者为何以极大的篇幅,极强的热情来讨论“本土化”、“台湾意识”和“祖国意识”,论争者立基于怎样的发言位置,其话语范式彰显了何种历史诠释权的争夺,论争者追寻身份认同的背后,支撑其认同的动机又是什么,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如何深入影响台湾知识分子。本文拟对这场跨领域的文化论争从学术角度进行观察解读,对现今仍流行的一些“台独”观点进行剖析并研析台湾知识分子的历史叙述和身份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7.
在列宁再次中风和逝世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曾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公开论争。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二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放宽还是厉行苏联的对外贸易垄断制。总的来看,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主张都存在偏颇,尤其布哈林的观点更值得探讨。尽管双方的论争大多涉及到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其中最大的分歧却是究竟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而也为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近代日本伊斯兰研究的起点1 .产生于世界多元性认识之上的伊斯兰认识  近代以前的日本并没有和任何伊斯兰国家进行过直接的接触。如下文引用的《日本和回教圈的文化交流史》的内容就是由著者小林元将其想像力和微乎其微的资料相结合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探索的日本和伊斯兰的关系。“明治以前的日本人对回教及回教圈的认识 ,即使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 ,但是从未达到系统化或是细分化的程度。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和回教徒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并不是直接性的而是间接性的缘故吧。也就是说 ,尽管日本的历史进程和回教圈的历史进程多…  相似文献   

9.
10.
自从西雅图事件在1999年底爆发以来,国际学界就贸易自由化与人权保护关系展开多起且前后长达十年之久的跨国且跨学科论战。该论战不仅表明经济全球化之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而且预示全球贸易自由化已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不过,在多边贸易体制晚近转型的主流叙事即从政治到法律的语境下,论争双方都只把贸易与人权论战定格为一种制度关系之争而不去发掘相关制度转型背后内在知识结构的重构,既无法准确理解贸易与人权关系的性质,又没有合理定位人权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应有功能,因而未能给两者关系指明出路。即便如此,这场论战给拥有世界第一大贸易与人口规模的我国以深刻启示:全面认识贸易自由化对人权保护的影响并重新定位人权在当代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日本的研究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史以及中日关系史密切相关的,其中社会制度、政权更迭对日本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探讨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分期时应考虑这些因素。有鉴于此,可将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划分为如下几个大的历史阶段:(1)明代以前;(2)明代;(3)清代;(4)中华民时期;(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3.
近来,受国内政治“钟摆效应”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影响,日本“反政治右倾化”趋势明显,但防卫和安全领域的新保守主义有所增强,狭隘民族主义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冷战以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日本政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以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得到迅速发展.首先倡导"普通国家论";其次全面否定侵略历史,为日本争做"政治大国"树立良好形象.在国内还主张修改宪法.这一思潮的崛起是冷战后日本国内外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法国总统大选的临近,法国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展开激烈的角逐。与此同时,法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法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大辩论。法国左右翼政党及其精英对这场辩论的引导和参与折射出法国民主制度和政党政治的特征。为了深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李其庆教授,下面是他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6.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据最近考古发掘,应再向前推二千年)的中国,在学术研究方面不仅有着大量辉煌的成果,而且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确受惠匪浅。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封建社会的沉渣至今仍对我们的学术研究释放负面的影响。这些正面和反面的遗产,都在影响对日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整体合作不断拓展,2015年中拉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基本实现全覆盖。对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外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之一,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手段体系,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合作全面深化,促进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机制化发展,有力地化解了持续崛起的中国在发展中世界所面临的利益、身份和影响力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外交,还有助于各地区强化集体身份认同,进而推动了各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面对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中国持续崛起、发展中地区不断发展的现实,中国对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仍面临诸多挑战,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前瞻性地完善其指导理念、战略思路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后,曾经互为同盟的日本工会与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即工会不再支持特定的社会主义政党,也不与特定的社会主义政党结为同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和政治目标,工会的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出现了分离、脱节的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的低迷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日本工会与社会主义政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际政治学》丛书既体现了日本国际政治研究对学术现状的积极追踪与跟进,也反映了比较鲜明的日本特色。长期以来,全面引进与学习是日本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点,为创新奠定了基础。日本国际政治学的创新并不在于刻意追求理论新意,而是将本土研究传统与历史背景进行结合,强调基于文献的实证研究方法,侧重地区研究和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献史料的进一步公开也强化了日本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上述传统,同时形成了与政策建议保持一定距离、坚持学术性的学术方向。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及日本对此认知的变化,日本国际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主张学术与现实的接近与互动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中国学术界的日本政治研究论著较少,但也出现了利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的优秀作品,诸如多元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态分析等;日本学术界将政治学作为了解政治组织形式、对其进行解释的一门独立学科。以本国政治为对象进行批判性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历了批判政治学、风土政治学、市民政治学、多元主义政治、计量分析方法等战后各个阶段。通过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阐明东亚地区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然后利用特定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对具体政治体制或政治现象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是今后为提高日本政治研究水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