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中国拉美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刘建华(以下简称刘):作为国际问题研究或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拉美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江时学(以下简称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报纸和大众刊物有时也发表一些关于拉美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很难说是学术研究成果。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世界上的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欢欣鼓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一些老同志回忆,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指着世界地图上的拉美和非洲两个地区,对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这种调整对中美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的演变趋向如何?美国会不会将全球战略首要任务由反恐转为对付中国?中美关系的前景怎样?是趋于对抗,还是合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主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骦专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专著《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译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没有应答的威胁》《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5期刊发了《世界基本矛盾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专访。世界经济格局对国际政治格局有重大影响,不少读者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有关情况。比如是否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相比较,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具有哪些新的基本特征?在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来谋求自身的利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赵春明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5.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近几年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批中青年学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版的最新出版情况,提出“回到马克思”,要求从马恩的经典著作出发研究和解决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为了对国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我们特地采访了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张一兵教授,以下是访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旧世纪之交,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风云变幻、格局调整的新时期。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挑战,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了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为了深刻领会中央全会的精神,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教授,就世界经济新格局和中国发展新走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2006年,美国战略研究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民主联盟战略,试图用民主联盟来取代联合国。这一战略设想有什么背景?用意何在?对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调整会产生什么影响?民主联盟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建立起来,对世界政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中美关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9.
<正>一、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的概况刘毅(以下简称刘):您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的缘起?庞珣(以下简称庞):这个问题不但涉及对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缘起过程的了解,还要把这个过程放在当时的情境中去理解。在这次访谈中,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有必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如何看待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缘起与发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知识贡献?既有的理论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田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著有《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得到国际上外交学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外交学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当今外交学研究为何繁荣?中国外交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或学派?目前,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田田叶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近年来主要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著有《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视角》等。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中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机制建设的参与日益加深,联合国研究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定位联合国研究?中国的联合国研究现状如何,有哪些特点和进展?在研究方法与观点上有哪些分野?中国的联合国研究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孟文婷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东燕研究员,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全球治理、联合国研究,代表作有《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建和的前景与路径分析》《全球安全治理与中国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世界意义日益展现出来。"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张宇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过渡经济学和中国转型模式的研究,日前,我们就此问题与张宇教授进行了交流,下面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新气象。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世界史学者有意识地跨越学科界限,参与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为当今世界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崛起中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何如?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史、英国学派理论和公共外交等,著有《美国世界战略》和《撒切尔夫人传》,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二版),主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学界,气候变化议题不再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已逐渐进入国际政治研究者的视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各异。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就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以及中美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李侃如博士。后者是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美中气候变化合作举行的听证会上的作证及前不久撰写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全球责任》和《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等研究报告,在中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刊登这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如何借鉴等,是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经济学的现代化包含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对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要防止把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化的倾向。只有循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向,才能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9.
20.
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进行研究,取得很多开创性的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促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中国元素的增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其中,中华经典国际关系研究有何特别之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助力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国学派的构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是否一定要突破既有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注意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信岩呈专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潘忠岐教授。潘忠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对外政策与战略、中美与中欧关系、中华经典国际关系等,著有:《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针锋未必相对:战略思维与中美互动的对弈逻辑》《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