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原来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称为农民工。河南的农业劳动力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后出现流动,由就地消化到大量输出,目前正在形成良性的复合流动。今后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年龄、性别、流动形式、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等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在产业问、地域间流动性就业的特有经济现象.本文在概念界定、规模计量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山东省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规模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现实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没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尝试对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论证,并试图找到我国劳动力转移没能有效促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原因,旨在为实现农业劳动力适度有序转移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域广阔且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因而劳动力流动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聚焦于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劳动安全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到全社会面前,目前,我国每天因生产事故导致的死亡数目平均高达300多人,一年要死掉十几万人,伤残几百万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平均死亡率大约为1.5%,伤残率大约为5%。由工业生产带来的伤亡代价十分惨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耗。工业生产劳动与农业生产劳动完全不同,农业劳动虽然苦脏累,但却是与自然打交道,对人体没有多大危害。而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身体却充满了危险,不经过严格的培训与保护,一般不能随便从事工业生产。但在我国这个初级工业化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经营…  相似文献   

7.
邓晰隆  陈娟 《求实》2008,(3):89-91
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制约着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其原因,分别从破除城乡户籍壁垒、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5):4-4
加强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各地(包括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关系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鼓励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行有序的流动,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近年来,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下,农民老龄化具有数量多、基数大、速度快于城镇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流人发达地区的一些新经济组织(外资独资、合资、民营、股份制等企业)。其结果,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城市,国家一些粮食主产大省农业劳动力结构形成由青壮年为主干变成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为主干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情况的抽样调查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描述,归纳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呈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目前的弱势处境,提出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保护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能,加强农村女性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良性迁移流动。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存在两种不同的流动类型,即国家计划控制下的流动和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流动。从性质来看,当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发展性因素,但主要是生存性流动。显然,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并非一致。出于建立计划管理的需要,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干预。然而,尽管过分的人为干预并不可取,但二元社会的形成并非根源于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新配置。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务农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要走出困境,一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提高务农劳动者素质;三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种植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兵团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兵团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制约兵团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资本不能替代劳动的假设下,文章分析并提出了从自雇佣劳动制度、契约劳动制度、强制劳动制度三种不同的劳动制度安排下,解决兵团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思路。指出资本替代劳动是解决兵团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在机械技术进步过程中,兵团应选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资本战略。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现实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没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尝试对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论证,并试图找到我国劳动力转移没能有效促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原因,旨在为实现农业劳动力适度有序转移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浓浓的乡情,在心坎里春雷般地滚过。刚接到《当代贵州》邀请开专栏的电话,就拿到了寄赠的杂志。同时,也收到了当年贵州省军区老朋友、现八一电影制片厂贵州籍作曲家杜兴成的新年贺卡。我们各奔南北,10多年没有联系了,今夏终在深圳有了一次激情相见。他写道“我儿子已从英国硕士毕业。春节我们一家回贵州,你们回去吗?”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配置走向市场化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劳动经济学》一书作者理查德·弗里曼在1995年提交的一份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程度如何?》的研究报告中,从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配置和报酬支付方式与正常市场方式的接近程度。中国经济中决定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8.
正王姣娜在第75辑的《经济学家荼座》上撰文认为,中国劳动力在转型期面临双重挑战。文章称,这一轮新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有别于以往,几乎每个行业都面临劳动密集程度降低的可能。牛津大学一项评估显示,近十年来美国新兴行业只接纳0.5%的就业人数。也就是说,新技术在大范围"破坏"旧生产体系的同时,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明显变少了。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一家美国工厂的经历,工厂主称车间里的生产过程以往都在  相似文献   

19.
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之间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和优化配置过程,它有利于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发展。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拉丁美洲的发展史上,20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因为拉美国家依次经历了30年代以前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外向发展时期,起步于30年代但到50年代才全面推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内向发展时期,以及在80年代初拉美债务危机之后的经济结构改革的外向发展时期。伴随着先后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拉美国家在取得一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社会发展,如政局动荡频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这些都使那些华丽的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