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陈水扁上台后,一直在执行“台独”路线。碍于岛内外的局势和各方压力,“急独”走不通,他们就采取“渐进式台独”的手法,而“正名”、“去中国化”等伎俩,正是“渐进式台独”的招式。进入2007年,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的“正名”、  相似文献   

2.
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先后提出了“公投制宪”、“催生新宪法”、“第二阶段宪改”等主张,其目的是彻底去除台湾法律体系中的“法理一中”架构。但是陈水扁为了掩人耳目,在“宪政改造”的具体内容中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新闻自由”、“18岁公民权”等;在政治手段上则强调自下而上,并与选举动员相结合。然而,没有国民党的支持,没有民意的支持,陈水扁推动的“新宪公投”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29日,陈水扁提出要“认真考虑”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2月27日,陈水扁不顾岛内外各方的普遍反对,强行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并终止“国统纲领”适用。陈水扁执意“废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台独”冒险,已经并正在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莉 《两岸关系》2006,(3):16-18
陈水扁自2005年以来,在两岸关系上频频抛出“独”意颇浓的新言论,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然而,究其实质便会发现,这些言论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为了“公投制宪”作准备,也就是说,陈水扁已经正式迈开了推动法理“台独”的步伐。陈水扁近期“台独”言论及其实质2005年5月19日,陈水扁在台湾“国民大会”选举落幕后即表示:“全面推动‘宪政改造’工程的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6月7日,在台湾“国民大会“复决”通过所谓的“宪法修正案”后,陈水扁即提出:“将正式激活第二阶段‘宪改’”,“希望在卸任‘总统’前,能为台湾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  相似文献   

5.
晓沙  安东 《台声》2007,(10):37-44
陈水扁把“台独”与“民主”、“民意”绑在一起,偷换概念,浑水摸鱼,拉“民意”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个中国原则。一到“选举”,就要“公投”,这是陈水扁7年多的贯用伎俩:一是找出一个最耸人听闻的议题来转移执政无能的焦点;二是刺激“悲情”凝聚选票;三是塑造“爱台湾”的金身掩护贪腐过关。这一次,明明知道“入联”是不可能的假议题,但一定要“公投”,因为陈水扁在下台前要彻底地“绑架”一次民意。国台办负责人指出,陈水扁为了一己、一党之私,全然置2300万台湾同胞的利益于不顾,不断进行“台独”冒险,再次证明,陈水扁是一个不惜断送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6.
李立 《黄埔》2007,(6):10-13
今年以来,陈水扁当局在“台独”路上狂飙。特别是近一段时间,陈水扁当局在继续推进“去中国化”、“台湾正名”的同时,大力推进“法理台独”。其重心在于:一是由陈水扁出面推进的“入联公投”;一是由游锡堇出面推进的“正常国家决议文”(以下简称“决议文”),后者是“台独的政治理论建设”,前者是“台独当前的行动重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陈水扁下令军队拆除“两蒋”铜像,对陈水扁这一命令,岛内各方反应不一。笔者闻之不禁哑然失笑,盖“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相似文献   

8.
陈小艳  徐波 《台声》2003,(11):4-10
杨毅周:一段时期以来,陈水扁不断抛出议题,先是提出“公投”,最近又提出要在2006年通过公投制定“新宪法”,并于2008年实施。一幅“台独路线图”摆在了世人的面前,对于陈水扁这个“台独路线图”我们应该怎么看?不仅仅是选举语言朱卫东:陈水扁提“制宪”,一方面是为了选举的考量,打统“独”牌或者说是打“台独”牌,另一方面,也有借机加快实质“台独”的战略考虑。对他这样一个动作不能够简单地看做是选举的语言或是策略,还应该看到他主观上推进“台独”的险恶用心。陈水扁为了掩饰“制宪”,对制定新“宪法”进行了一些模糊性的处理,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9.
《统一论坛》2006,(2):16-16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2月26日就陈水扁推动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发表谈话。谈话全文如下:近一段时间来,陈水扁一再声称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并着手炮制方案,准备付诸实施,公然迈出全盘推翻“四不一没有”承诺的危险一步。这不仅标志着陈水扁政治诚信和道德人格的彻底破产,而且更进一步暴露了他预谋进行新的分裂活动,特别是要为通过所谓“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立”铺平道路。陈水扁选择在这个时候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有着特定的背景和险恶的用心。2005年以来,通过两岸同胞…  相似文献   

10.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1.
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动。在大陆的强大压力和岛内民意的反对下,陈水扁当局的图谋面临重重困难,但是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本质没有改变,企图通过“第二阶段宪改”制定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的目标没有  相似文献   

12.
李立 《台声》2006,(4):10-11
2月27日,陈水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强行决定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只不过,陈水扁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将“废统”换成“终统”二字。但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是不会被政治诚信和道德人格彻底破产的陈水扁所骗。因为,陈水扁“谋独”之心,路人皆知。他想通过“废统”来进行新的分裂活动,特别是要为通过所谓“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立”铺平道路。那么,陈水扁为何不顾一切要终止“国统”呢?一是想摆脱他目前在岛内面临的困境。去年年底以来,岛内的政治局势使陈水扁不得不向“台…  相似文献   

13.
李刚 《两岸关系》2002,(11):27-28
8月10日,台湾“退休老兵自救会”等团体发给陈水扁及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的公开信中,强烈谴责陈水扁“一边一国”、“公投立法”等“台独”言行。指出陈水扁的言行将台湾2300万民众引向灾难,将数十万将士送上“断头台”。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07,(7):4-4
去年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陈水扁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迟迟无法付诸实施,陈水扁所谓的“新宪公  相似文献   

15.
邰言 《黄埔》2008,(3):40-45
进入二、三月,陈水扁当局继续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方面在“去中国化”手法上又出新招,将“中国文字”改为“汉字”,“国语”改称“华语”;接着又抛出所谓“2005年共识”,以欺骗世人。另一方面,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入联公投”终以失败收场;而台湾“大选”惨败后的民进党,更是内斗不断,民进党何去何从,已为岛内外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以“台独”为基本政治诉求的民进党常以“主权在民”“、住民自决”为口号,为其“台独”分裂活动制造法理依据。今年年初,陈水扁再次提出所谓“新宪公投”,叫嚷要“由下而上、由外而内、先民间后政党”,在2008年前催生一部新“宪法”。陈水扁“民间版”的“公投”,就是对“住民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7,(3):22-23
陈水扁上台后,为了“以武谋独”,不断采取种种方法和举措,加快台军“去中国化”,大搞“军事台独”。  相似文献   

18.
陈水扁终于在2月27日抛弃“四不一没有”承诺,终止了“国统会”和“国统纲领”,走上了“新宪公投”的“台独”绝路。加剧对抗,陈水扁事“独”一意孤行2005年至今,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祖国大陆在胡锦涛“四点意见”的指导下,注重争取台湾民心,积极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  相似文献   

19.
李立 《台声》2006,(7):12-12
陈水扁执政六年,始终以“台独意识”挂帅,全面推行“渐进式台独”,并通过“宪改”加紧推进“法理台独”,在“台独”路上飙车,其结果是,六年来台湾政局动荡,经济停滞,民生困苦,两岸关系波折起伏。2000年,陈水扁刚上台时,他还不敢露骨地兜售“台独”理念,尚须“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上台伊始,陈水扁提出了所谓的“四不一没有”政策。2001年8月,经发会达成共识,建议政府对台商赴大陆投资改采“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换句话说,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将被放弃。2002年5月,陈水扁在金门发表谈话,说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而“小三…  相似文献   

20.
近日,陈水扁出席“独”派团体活动时,抛出完全否定“四不一没有”承诺的“四要一没有”,岛内为之哗然。陈水扁提出的所谓“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同时宣称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是最好的名字。”从2000年的“四不一没有”到如今的“四要一没有”,让世人不难看出陈水扁的承诺是假,大搞“台独”、推进“法理台独”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