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剑桥林林总总的课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演讲课。上这类课,简直是在观看一场唇枪舌剑的撕拚,一场战火纷飞的战斗。语言班结业时,我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战斗”:老师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为大家作一个演讲。  相似文献   

2.
1968年,我从上海市长乐中学毕业,名义上是初中毕业,但实际上因为1966年我初一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实际上只学了一点点语文和数学,初中的主要课程,比如平面几何、物理、化学等都没有学过。  相似文献   

3.
左瑞红  李锋  程利 《世纪桥》2012,(23):91-92
教法课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法则、规律、原理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课程特点和任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可以在教学中留“空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加强“模拟实训”,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今天参加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我就说一点当时的感受。打倒“四人帮”以后,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就被揪出来了,虽然后来解放了,但始终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那个时候有一个好处,我一篇文章都没写。等到“文化大革命”后,人家说:“你没写文章,很好!”其实也不是我觉悟高,  相似文献   

5.
雷泓霈 《唯实》2009,(3):96-96
据报载: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学校,沉思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的首要“功课”是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然后一起参加“沉思”,只有在这些活动完成后,学生们真正的课程才得以开始。目前,印度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引进此类项目,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戏剧课和瑜珈课。  相似文献   

6.
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应有的题中之义,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整体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本文较深入地从整体性的视野探讨了高校两门主干课即“概论”课和“纲要”课的内在联系以及两门课程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概论”课和“纲要”课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具体思路,对“概论”课与“纲要”课教学衔接具有理论前引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吕永红 《理论导报》2012,(12):54-55
由于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普遍不高,直接导致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为增强“概论课”教学效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确认提高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关键在教师。因此,“概论课”教师不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立足于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进行主体教育,而且要以饱满的教学激情来感染学生,用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来树立威信,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8.
慕课     
《当代党员》2013,(9):3-3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语简称,是在线教育的高级形式。所谓“慕课”(MOOCs),颐名恩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  相似文献   

9.
漫谈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前年《文汇报》曾用一个很大的标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清华、哈佛学生水平哪个高?”文章第一句话是“杨振宁:清华平均水准高”,下面一句是“杨福家:哈佛创造能力强”。人家问我:“你怎么和杨振宁辩论起来了?”杨振宁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他长期生活在美国。而我虽然最近到国外去的次数比较多,但一直生活在国内。我感到我们两个人都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大家都比较谦虚。所以,他就把中国学生讲得好一点,我就讲美国学生好的一些方面。我很推崇丹麦科学家玻尔的互补原理,玻尔讲要了解一枚分币,你必须看它的两面才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  相似文献   

10.
周军  储婷婷 《世纪桥》2023,(11):27-29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两者在目标追求、价值引领、实践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一致性。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作为融入的主体,必须有信仰、先受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成为学生“四个引路人”。通过打造培根铸魂的理论课堂、情景交融的实践课堂、“红色云端”的网络课堂、情真意切的“第二课堂”,将“四课”融通、无缝衔接起来,积极拓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实训》为例,基于BOPPPS模式对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实现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建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财会人才需求相对接。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过去20多个年头了。在这场运动结束20年时,国内不少人在反思、谈论这段历史。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可以说是这种反思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海外、国内,也有一些关干“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发表。从国内外对“文化大革命”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可以看出,由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文化大革命”,是近几年人们观察这段历史的基本特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不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调然有别。20多年后,“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以前 ,我担任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室主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 ,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就被打倒了 ,几个副秘书长也靠边站了 ,国务院组成了一个国务院值班室 ,指定我担任国务院值班室主任。以后又叫我主持国务院办公室的工作 ,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在这期间 ,我亲眼见到许多周总理为保护干部、解放干部不懈努力的事。“文化大革命”中 ,周总理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何对待老干部 ,是周总理同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重要方面。“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林彪、江青两个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根据“纲要”课程的特点,从更新教育理念、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教育。有了历史文化认同的共鸣性,才能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从而主动接受和认可民族历史文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的对民族历史文化认知、认同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得到发展,这样“纲要”课才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吕飞  王维  张莹 《世纪桥》2023,(8):60-6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教师思维要新,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以武昌首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立足于“纲要”课程的建设情况,梳理积极心理学所探讨的“积极力量”“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的重要观点,并围绕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延展学生受教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目标,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三维角度,探究“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内敛的。他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但家人的事情他都装在心里。邓小平曾经说:“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邓林说:“我想,‘文化大革命’中令他最为痛心的是朴方。”  相似文献   

17.
为司局级干部开设选学课程,是中组部主导的一项干部培训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实施。在汗牛充栋的政治、经济、国际乃至军事课程中,我注意到了有一门课很特别,叫“地外生命起源探秘”。  相似文献   

18.
湖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典诗词过级课是一门实践课,没有课内学时,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针对这一难点,本人尝试使用“古诗词诵读”APP、“汉林新苑”小程序、“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加强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在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课程作业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倡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编译者按:本文编译自日本法律文化社于1996年4月出版的《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一书。作者古厩忠夫系日本新写大学教授。文章概述了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评价,同时扼要记述了日本受中国影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作者认为,日本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本之所以也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是因为在。本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产生共鸣的基础。文中标题为编译者所加。一、日本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年在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日本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作者所说,“在近现代的日…  相似文献   

20.
入党、上大学,是我青少年时代的愿望。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的理想化为泡影。1968年,我们这批“老三届”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走上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当时只有16岁的我,初到农村觉得什么事都新鲜,在青年点,脏活、累活我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