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币缘:金融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深入发展,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内涵与形态,改变了国家的行为方式,也改变了当代国际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成型的"美元本位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主导力量,各国围绕美元体系形成的币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论述了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纵的方面看,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抓住和利用了战争与革命的机遇,采取了社会主义崛起方式.十月革命避免了俄国领土、经济、政治甚至文化的分裂,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有潜力的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为以后的苏联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横的方面论,十月革命在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中起到了非常独特的巨大的作用.俄国脱离资本主义集团,在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之间架起了桥梁,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与主要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苏俄表面处境孤立、困难,似乎离开了国际舞台的核心而走向了边缘,实际上,苏俄的存在和发展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和否定.离开了苏俄的凡尔赛体系根基不牢、国际秩序长期不稳,欧洲格局在酝酿着重大变化.国际政治的重心出现了偏离传统西欧、向新兴苏俄和北美转移的迹象.列宁是国际关系理想主义学派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和平共处和国际主义是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国际关系的主流研究中,存在着贬低价值和内含价值追求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经常被学者们所提及,但没有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这一问题却与国际关系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为了确立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国际关系学者们接受了休谟问题的基本观点,并把权力置于学科研究的核心地位,从而导致了它对价值问题的逻辑性排斥.然而,随着国际关系中价值追求的拓展,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又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对观念因素的认识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早期 理想主义者奉行观念至上论, 卡尔“道德现实主义”奉行观念与物质的折衷主义。随着现实主义的 逐步精确化和科学化, 观念的作用几乎被完全忽视, 观念因素也逐步被排除到国际政治研究和关注 的视野之外。冷战后,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 观念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得以复兴。观念为人 们观察和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不确定性是国际关系行动领域的本质特征.不确定性构成了对国际关系行为体决策以及合作秩序的根本挑战,同时也造就了行为体决策与合作秩序对国际制度的依赖.制度通过对行为体预期的引导和保护,向行为体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建制.具有社会学与认知论意义的主体间性的制度对行为体认知与决策的引导,客观上为个体合作以及国际关系行动领域的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达莎 《国际观察》2007,(1):17-21
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国际关系学研究走向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女性主义一个核心概念的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学者的思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召开的"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小型研讨会上,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化研究的学者围绕着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定位、其学术渊源、基本议题和关注热点以及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国内学者的评价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北京奥运会为聚焦点的国际互动显示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兴大国的中国同西方传统大国在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碰撞、竞争和磨合.形势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了诸如新兴大国和国际体系间的关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有序互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中国国际战略和内外统筹的有机协调等新任务.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时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把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某种静态的东西来研究,二是认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确立,就有某种"普世性".然而,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同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形形色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都有其针对性,都是应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在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两点,即时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合作不一定需要外部强制力量, 国家可以通过策略和行为互动创造合作的有利条 件, 即合作可以在互动中自发产生。在国际关系理论中, 阿克塞尔罗德的“一报还一报”策略为合 作的持续进化提供基本思路, 但这种以“互惠利他”为核心特征的作用方式有其严重的缺陷, 必须 满足苛刻的条件, 合作才能实现,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强互惠”弥补了“互惠利他”的不足, 它最 大的特征是:行为体以合作的姿态进入一个群体, 当任一成员背叛, 尽管与我没有直接利益关联, 我 也施加惩罚, 尽管这要付出我高额的个人成本。国家强互惠行为的根源在于, 国家是具有“人”的 特征的有意图行为体, 自然进化而来的合作能力和趋社会情感使得国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实施利 他惩罚的功能, 从而实现预期的满足感。强互惠理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带来的反思是 深刻的, 那就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注重情理的结合, 注重智商与情商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新型国际关系是与旧型国际关系相对而言,必定要展现出新特征。由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这个基础未变,所以新型国际关系的主体没有实质变化。新型国际关系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模式。在核心理念和目标模式的引导下,新型国际关系在主要内容、主题、国家间关系定性、主要矛盾、主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有不同于旧型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辩论"一直被视为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叙事方式。近年来以大理论或范式为主体的"大辩论"却逐渐偃旗息鼓,多年来没有出现堪与三大主流范式相比肩的理论范式,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当前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使我们有理由对"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表示怀疑。当前国际关系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在理论形态层面表现为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逐渐增加,在方法论层面表现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和了"大辩论"传统所造成的单一理论霸权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一个成熟的国际关系学科,恰恰就是其展现出来的现实关怀意识的增强和理论包容性的增加。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增加,表现出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关怀意识在增强;国际关系理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发展趋势,展现出的正是其理论包容性的增加,而且也有可能借此推动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的创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辩论"结束之后,我们面临的不仅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终结,而有可能是国际关系理论正在日渐走向成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治理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而出现的一种世界秩序观.所谓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的多元行为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增进共同利益,在全球层面的各个领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它强调世界的整体性特征,力图建立一个全球多行为体、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治理网络.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新的多主体的互动过程.作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兴行为体,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广泛参与了全球治理过程,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价值和发展趋势.研究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网络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将有助于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开展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机制是国际关系体系的制度化表现.在列强时代,国际机制是为其争夺与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服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机制需要更新和发展,以与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相适应.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机制形成和起作用的主要障碍.中国宜在现有国际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机制创新,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中的“布莱尔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波诡云谲 ,西方国家正力图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来主导这种变化的方向。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与其外交思维的变化相呼应 ,对国际关系的今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从对国际关系中的“布莱尔主义”的分析入手 ,结合英国外交的表现 ,对近期英国乃至西方国家外交思维和行为的走向做一大致剖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执行三种管理任务:规则制定、规则管理、规则执行, 这三种任务在主流国际关 系理论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从趋势上看, 达成共识的国家越多, 这三种任务的可完成性就越高。目前, 霍布 斯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模式正在转向格劳秀斯的法律秩序模式, 在此过程中, 国际法起的作用也许比其他任何事物 都要大。随着国际关系理论学家们将研究集中于法律规范、机制以及过程对行为者、行为的影响, 国际关系理论中 国际法的作用、地位的强化将是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二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型行为体,欧共体(欧盟)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民族—国家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作为一个兼具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特性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欧盟不拥有隶属于自身的独立的军事力量,因而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它更多地凭借自己在观念、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使用其规范性权力。作为G20中唯一的非国家行为体,欧盟更是主要依靠规范性权力塑造该论坛的进程。通过将自身的规范引入G20峰会,欧盟成功地影响了其议程设置,并促使其他行为体接受了自己的部分规范,欧盟籍此得以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同时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释和理解国家行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常常被比作"人"。许多国际关系理论都是通过将国家比拟为人从而得以建立的,比如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人"、理性主义的"理性人"、建构主义的"社会人"。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将国家人格化了,并以此阐发各自的理论学说。国家人格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惯用工具。  相似文献   

20.
王联合 《国际观察》2006,82(5):49-55
单边主义是国家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之一,曾因布什政府在其外交实践中的身体力行而一度备受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实际上,单边主义并不仅仅是布什政府的时兴之作,美国对外政策的孤立主义思想传统、杰克逊主义历史先例以及当前单极世界体制的现实均与其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这决定了它在冷战后美国外交中地位的日益凸显.在思想传统、历史先例和单极体制的综合影响下,单边主义有可能成为日后美国对外政策行为的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