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1936年10月逝世以后,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与孔子相提并论,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于鲁迅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源于他们对鲁迅的深刻认识。而在党中央和鲁迅之间作为联系  相似文献   

2.
陆茹 《党史文苑》2011,(21):44-46
在革命作为时代主题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党十分重视国统区文艺战线上的斗争。为了组建一个在党领导下的爱国作家团体,使作家们团结起来,以文艺这个武器反对蒋介石反动政府,征得鲁迅同意后,1929年中国共产党文艺委员会决定,以鲁迅为领袖,以左翼作家和围绕在鲁迅周围的青年作家为核心,组建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鲁迅和周扬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左联"的创建人,鲁迅为"左联"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那时,  相似文献   

3.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相似文献   

4.
王菊 《理论与当代》2007,(10):49-50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作为20世纪初中国病患之"身"的文化隐喻,主要来自于一种对身体的自省式体察以及这种体察的外射。疾病让身体存在从一切历史文化的遮蔽中获得本体性的揭示,"身"作为存在的最原初立场意味着自由,现代中国的病根就在于其"身体"自由的失却,对此,必须通过一场彻底的文化革命来拯救。作为一个文化医生,鲁迅要为中国的患病之"身"做的事是"予以灵魂",使之回归本体,回归自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国统区的胡风,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曾和鲁迅等人配合,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斗争.1936年他与鲁迅、冯雪峰等共同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他的文艺思想的著名观点是"到处都有生活"、"写真实"和"主观战斗精神".这些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思想是有区别的.因此,他同左翼文艺家发生过冲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东西交会的历史环境对在日留学的鲁迅及其文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的知识、学问、理想、报负以及人格等都是在日本形成的,那里是鲁迅从事革命和文学事业的起点.如果追溯鲁迅思想的起源,那么东京和绍兴可谓同属鲁迅的精神原乡.  相似文献   

7.
阿尔志跋绥夫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其作品在20世纪20-30年代被大量翻译到中国来,这与鲁迅对他的关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探计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对了解20世纪初中国文学思潮和全面认识鲁迅,无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鲁迅则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据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并未有过深的接触与交往。20世纪50年代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梅兰芳对鲁迅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的批评、挖苦和讽刺。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和鲁迅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生涯和艺术世界。他们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伟美奇峰;又同属于从“五四”新文学发展到“革命文学”的一大山脉,彼此呼应,两相联袂,朝同一方向伸展。 鲁迅文学传统之所以为后人所特别重视而得到广远的继承和发扬,固然主要因为鲁迅自身的伟大和他的文学的崇高价值,但是不能不说秋白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闵良臣 《唯实》2001,(11):71-72
不知怎么了 ,2 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 ,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 ,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 ,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篇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顺带评论鲁迅的文章 ,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 ,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 ,却并没读懂 ,也在那里人云亦云 ,拾人牙慧 ,跟着瞎起哄 ,我觉得这更不好。我虽然很尊崇鲁迅 ,知道他毕竟也是人 ,而人就难免有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伟大 ,其实主要并不…  相似文献   

11.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毛泽东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文学造诣很高.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同为思想家,毛泽东与鲁迅看问题都很深刻,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和妇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鲁迅是一个作家,但鲁迅却更是一个战士;鲁迅手中所握着的明明是一支笔,但无论同志或者敌人都将之视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鲁迅的个子很矮,头颅很小,但人们却总要把他看成是身容三山五…  相似文献   

15.
韩琛 《理论学刊》2014,(5):117-123
新世纪以来,有关鲁迅原点问题的讨论已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事关鲁迅文学的发生学辩证,是"重写文学史"的崭新内容,而且与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未来想象密切相关。从鲁迅自述的寓言式原点到日本学者的原点重构,再到本土研究者的原点再生产,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构成了一个序列完整的历史谱系。然而,与新世纪中国鲁迅研究的整体状况一样,本土的鲁迅原点叙事在试图超越"启蒙鲁迅"和"左翼鲁迅"论述的同时,亦呈现出一种失却价值立场、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思想创造的倾向。而分析有关鲁迅原点的知识生产的历史内涵,则需要从这个去意识形态化的市场化时代本身获得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0-30
正1940午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毛泽东致电参政会,对慰劳视察团"甚表欢迎",但对团中的"余家菊和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视察团遂取消延安之行。两次论战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对卢梭的看法不同,梁实秋便与鲁迅在报刊上发表过针锋相对的文章。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矛盾深化的,则是梁实秋读了鲁迅从日文转译的苏联卢那察尔  相似文献   

17.
<正>明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逝世80周年。无论是鲁迅在世时,或者在他逝世后的漫长岁月里,对他的研究、评论和研讨,文章多如恒河沙数。虽也有贬者,但他对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有人把鲁迅说成是"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罪人"。这种错误看法,在钱理群等人的文章中已有批评。鲁迅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正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一生用笔作武器,写出的文章是令反动派望而生畏的投枪和匕首。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起诉无门的一个。"鲁迅用笔作武器,打了许多有关各种思想及文化思潮的"笔墨官司",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也曾聘请过律师,拟通过法律"打官司"的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9.
忆华  于利国 《党史博采》2009,(11):44-44
<正>鲁迅生于1881年9月,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毛泽东较鲁迅小12岁。虽毛泽东与鲁迅未有一面之缘,亦无直接地书信往还,而毛泽东却断言:"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是藉助何物  相似文献   

20.
正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是年轻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他把文学当成匕首与投枪,一生都在与黑恶势力作斗争。众所周知,鲁迅的"骂"是出了名的,但凡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都会"痛下杀手",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奋笔疾书"舌斗群魔"。鲁迅的刀笔犀利,骂人能骂到入骨三分,比如我们中学课本曾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