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皖南泾县西乡,距离县城25公里的叶子河上,横跨一座石木结构的小桥.当年的新四军称她为“军民桥”;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叫她“叶挺桥”.因为,“叶挺桥”是新四军军长叶挺亲手设计、亲自参与施工、又亲笔在桥中间的木坊的横匾上题写了“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所以,称此桥为“叶挺桥”,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2.
1989年第3期的《四川师大学报》载朱峰文认为,叶挺是被俘而不是被扣。据新四军军部保存的档案《皖南事变要报》记载,“叶挺军长亦负伤被俘”。周恩来于1941年1月19日写的《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谈到叶挺情况时说:“打伤了他的臂后,捉起来加以污辱。”陈毅在《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中,更多次提到“叶挺军长负重伤被擒”。国民党军52师上报也说:“156团第二营第四连十四日十六时搜剿鹿角山以西山冲中,将叶挺俘获。”顾祝同第三战区少将参谋处长岳星明和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参谋处长武之棻在解放后写的文章,也都说叶挺是被捕。事实是:叶挺为挽救危局,主动下山与国民党军108师谈判,但还没来得及下山,就被敌人的搜山队俘虏了。  相似文献   

3.
《当代党员》2011,(7):45-45
1918年,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l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他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红军”旗号,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第一任总司令”之说由此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4.
叶挺并非出生在豪门窗室,祖上大概也没有什么显耀之人。叶挺是农民的儿子。不用说,19世纪末的中国农民都是十分贫穷的,叶家不会例外。叶父于生计艰难之中,潘存着一个精神向往:望子成龙。农民们都是这样一代代企盼着命运的转机。然而,叶挺小的时候,乡里人都叫他“阿老’。在广东惠阳客家方言里,“蓄”是“傻”的意思,叶父内心的不快可想而知。叶挺的“绰号”使父亲丢了脸面,于是父亲报之以呵斥和棍棒。但是,打骂并没有改变叶挺,他照样刨根问底,藐视乡俗,甚至触犯“神明”。在一片讥嘲和责怪声中,走出了一位见解不凡的陈敬如老…  相似文献   

5.
淮淮  王凡 《党史博览》2003,(3):17-22
几个特务强行抬着叶挺去见蒋介石 叶挺一生坎坎坷坷。他在率领“铁军”北伐取得汀泗桥、贺胜桥大捷后,又几度指挥大的军事行动,但都以失利告终。例如,“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后部队南下,最后兵败广东;广州起义,因叶挺率部赴  相似文献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勉励学生子罕的话。抗战初期,叶挺与项英等在武汉筹组新四军时,同睽违已久的郭沫若相遇。别后重逢,他们感慨万端。应叶挺之请,郭沫若借用孔子的话,为他书题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12字的条幅。这便成为叶挺的座右铭。他处处以此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队叶挺独立团,经过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血与火的锤炼,在长征前,其主体发展演变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简称“红四团”)。在历时一年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这支叶挺独立团后裔英雄部队,发扬“铁军”精神,勇当开路先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队,纵横疆场,攻城克坚,势如破竹,迅速击溃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占领两湖,为北伐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殊荣。说起叶挺独立团,它与周恩来的领导与关心是难以分开的,也可以这么说,叶挺独立团是周恩来亲手缔造的。  相似文献   

9.
卢权 《广东党史》2003,(5):53-54
近日阅读了卢毅先生撰写的《惠阳崇雅中学是叶挺将军的母校》(以下简称《卢文》,刊于《广东党史》2002年第6期)一文,开了眼界,对问题的认识有所启发。长期以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叶挺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从未发现有关叶挺少年儿童时代有否在崇雅学堂读书的情况,因此在撰写叶挺的传记时,也就自然没有提到叶挺有否在崇雅读过书的事情。如果叶挺确实在崇雅学堂读过书,也就如《卢文》所说的:我们的著作中“很明显,这是把叶挺将军少年时期曾在惠阳县淡水镇崇雅学堂读书这段史实遗漏了”。  相似文献   

10.
叶挺摔银脱险境192 2年的一天 ,广州城内乱成一片。军阀陈炯明的叛军冲进城内 ,大肆杀戮。“轰轰轰 !”叛军发射出的炮弹相继落在孙中山总统府旁 ,局势极其严峻。孙中山警卫团第 2营营长叶挺率先护卫着孙中山脱离险境 ,并一直将孙中山送上“永丰”舰避难。这时 ,叶挺又放心不下他的士兵 ,重返总统府。叛军借炮火的掩护 ,疯狂地扑向总统府。叶挺指挥他的第2营将士英勇作战 ,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这些叛军是一群亡命之徒 ,此时已杀红了眼 ,黑压压的后续部队一队接一队地开往这里。叶挺见寡不敌众 ,为保存实力 ,他果断地命令 :全部伺机…  相似文献   

11.
提起叶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近现代众多的历史风云人物中,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一样耀眼夺目,光彩照人.叶挺从军旅起家,在北伐中成名,是南昌起义的主将,广州起义的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成为蜚声中外的一代名将.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叶挺赴敌营谈判,被国民党无理扣押,蒋介石下令将其交“军法审判”.从此,叶挺身陷囹圄.这些几为众所周知.然而,叶挺被囚以后,其境况如何,了解的人却并不多.历史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每每念起这位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一代名将,不由得就要向人们倾诉那令人肃然起敬而又让人扼腕长叹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2.
中共“六大”前夕,叶挺奉命赶到莫斯科述职,他本来想去把情况(注:指广州起义失败)说清楚,但是王明等人却根本不听他的申明,不看他的报告,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上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叶挺受了委屈,一气之下,离开了莫斯科,脱离了共产党。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扣留监禁。在五年多的因徒生活中,叶挺拒绝了敌人的种种威胁利诱,始终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经过中共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被俘后,叶挺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1945年又被辗转押解到了重庆的“中美合作所”。当时,国民党的这一行动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中进行的,因此这很不利于我党对叶挺所进行的营救工作。对于这一点,叶挺是很清楚的。他想,该用个什么办法才能够把自己的行踪通知党中央呢?  相似文献   

14.
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无理扣押,此后,被押往上饶、重庆、恩施、桂林等地,囚禁长达5年零两个月。其间,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多次劝降,要他发表反共声明,就任国民党高级军职,都被叶挺严辞拒绝。在上饶李村的墙壁上,他写下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句。 1941年7月,叶挺被押往桂林,囚禁在七星岩的一个山洞里。1942年1月,又被解往重庆。5月12日,蒋介石亲自出马,召见叶挺,进行劝降。叶挺自被捕后,就一直以新四军全体将士的释放作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2000,(1)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军长叶挺将军长期被国民党无理扣押,直到“重庆谈判”后,才获释放。当时,国民党的被囚将领获得释放后,一出监狱便急于与家人团聚,吃喝庆祝。军统特务沈醉对于叶挺这样一个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将军十分注重。临出狱前,他走到叶挺跟前,笑嘻嘻地问:“叶?..  相似文献   

16.
湘辉 《湘潮》1988,(12)
1926年7月,在浏阳县城举行的欢迎北伐军叶挺团的军民联欢会上,浏阳女校的一名女毕业生大大方方地走上了主席台,高擎着绣着“民众救星,劳苦功高”金色大字的锦旗,亲手献给了叶挺团长。  相似文献   

17.
要能结为知交,除了志向的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还必须性情投合。郭沫若是名满诗坛的大家,也是历经“革命春秋”的斗士;叶挺是指挥若定的军事家,也素向以儒雅倜傥为世人瞩目。二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风云人物,透过他们的动人情谊,正可以见出时代的激荡风雷。郭沫若和叶挺结识于北伐前夜。叶挺早年追随孙中山。当广东军问陈炯明叛变时,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团营长,叶挺率部英勇反击,保护孙中山安全脱险,由此初显将才。1924年,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中共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珠江上游的肇庆成立,叶…  相似文献   

18.
朱德1944年说林彪是叶挺独立团出来的。林彪到底是不是叶挺独立团的人,是否曾在叶挺独立团任过职呢?为弄清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1926年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秘书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说到:“刚到武汉的时候,抓住张发奎的第四军因北伐伤亡急于补充人的时机,军委重点向四军派去了不少党员。正好这时黄埔第四期学生毕业,林彪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来到武汉,就由军委分配。林彪被我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当见习排长。”  相似文献   

19.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下山与国民党军队谈判被扣押。为“感化”羁押新四军被捕人员,国民党顽固派在江西上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集中营。1941年1月17日,叶挺由一个排的宪兵押解,囚于三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上饶皂头附近的李村监狱。随叶挺同批被押送  相似文献   

20.
魏奕雄 《党史博采》2002,(12):27-28
“七七事变”后,流亡西欧和澳门十载的叶挺与隐居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先后回国报效,1938年1月相聚于武汉.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正在筹建新四军,郭沫若即将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叶挺邀郭沫若住到汉口太和街26号新四军办事处,并请他题词留念。郭沫若欣然命笔,书写了《论语》中的两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名言,他连声叫好,请人精心装裱,此后三年转战大江南北,一直随身携带,挂在自己的住房里,作为座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