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有效法宝,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刻认识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引领中国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将会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动力。一、适应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5,(10)
<正>"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一、"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的里程碑深刻认识"一带一路"重大意义,就要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当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美、中、俄三国的关系及其走势。可以说美、中、俄三国的关系已经成为分析国际基本态势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博弈的胜负。各国文化战略占据突出位置;新的全球化进程为我国文化发展环境定了基调;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呼唤文化共生。我国处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当中,必须补齐全球发展战略中的"文化短板",全面革新对外文化战略布局。首先,要构建独立的对外文化战略体系,形成文化开放新格局;其次,要更新对外文化交往模式,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最后,要寻求文化价值最大公约数,创造"共享价值"。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于1946年8月首次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是他战后形成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中间地带"理论.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毛泽东晚年的国际战略思想以及新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是国际形势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形成的现实依据可以集中概括为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是要把意识形态的争端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三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是根据我国国力的现状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7.
科索沃战争是1999年发生的最重大的国际事件,它虽然没有改变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但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并反映了世界格局更加复杂的特性。 一、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意图和实际行动更加露骨,世界格局中的多极化进程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1999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和把握当前的国际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目前,尽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在新的征程上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国际环境的变化就是一个新的历史特点。习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这既是对我们军人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全新战略部署,赋予了西部大开发新时代特征与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的新内涵。为实现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发展能力这一"助推器"的作用不能忽视。近年来,贵州重视培育和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后发赶超上着力颇多,取得不少成绩,其经验对于推进和打造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启示意义。一、布局重大项目打造创新发展能力亮丽名片长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收入小平同志谈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以及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建设的文章有30多篇,几乎占本卷篇目的三分之一。这些重要的论述,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认清国际形势,正确处理国际事务以及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近几年来,世界形势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尤其是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而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新的国际形势,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发展即以对外开放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式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仅在操作思路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融入世界"的变迁,而且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路径,逐渐形成了四种主要形式:资源引进、国际形势借助、经验理念借鉴、国际规则促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是继续趋向缓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推动并影响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总的来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几个特点。二、多极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国际格局尚未最终形成1996年,多极化趋势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明显发展。大国关系正在经历重大调整,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一超主导“与“多强制衡”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美国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宇务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去年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权力显著的一年,而遭到的抵制和反对也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明显的一年。各大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对中国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科学分析了国际环境,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进入21世纪,世界局势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之中,中国必须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风云变幻的1995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国际形势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沿着1995年国际形势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最强啻1996年,各国将继续调整发展战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发展科技增强实力。目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突出政府对科技的宏观管理,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竞相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美、日、德…  相似文献   

16.
试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在国际形势判断、国际战略目标选择和具体战略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人权领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分析把握这些新动向,研究制定新的策略,对于开展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人权对外宣传乃至全面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1月下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联合举办《2002年国际形势》研讨会。会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十六大主题,对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就下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一、当前总的国际形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缓和、稳定是2002年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主流。大国关系显著改善和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国际局势缓和与稳定的基础。多数国家坚持以发展经…  相似文献   

19.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这是帝国主义者适应国际形势重大变化而采取的对策。进入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逐步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军事对抗的程度也在降温。世界各国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致力于综合国力的发展。整个世界上,导致战争的因素逐渐减少,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国际形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丰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综观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着不可多得的良好机遇:第一,国际形势总体继续趋向缓和。大国之间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