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20,(2)
正大陆很多城市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发展,每一次来都感觉到这里在变化,这是一个让你感受到在往前走的地方。也是在那一年,郑博宇迈出了在大陆发展的第一步。关于他郑博宇,男,汉族,1986年生于台湾。北京创业公社港澳台事业部总经理;"新时代台湾青年六原则"发起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首位台籍获奖者。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8,(3)
正台声·微热议@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台女子说"台湾不属于中国"被"胡同涮肉"老板解雇,你怎么看?#近日,一个名叫Winne的台湾女子,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说,她在悉尼一间大陆人开的"胡同涮肉"火锅店打工。老板哈总问她:"台湾是不是属于中国的?"Winnie答:"当然不是啊!"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台湾7月25日《联合报》蔡当局每一次端出一项"‘政策’或作出改革",都会使台湾人民愈发觉得台湾在离心离德,这实在是可悲、可憾的事。例如,台湾"‘行政院’侨务委员会"最近"拔除"了一些海外荣誉职的"委员"职务,其理由竟是因为这些人曾访问过大陆。台湾有关方面积极贯彻蔡英文的"反中"政策,却可能导致许多对台湾友好的老侨胞寒心甚至变心。这种"化友为敌"的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对岸的台湾,大陆曾广泛流传这么一句话":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然而今天,"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还能听到吗?7月25日,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投书台湾东森新闻,分析为何台湾最美的风景已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摘编如下:不知从何时开始,"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进入许多台湾人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仿佛证明了台湾人的亲切有礼、人文底蕴受到公认,是台湾的品牌特色。这句话最早是大陆知名杂志《新周刊》在4年前的创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23)
<正>最近,"卢丽安效应"和"投共潮"成为台湾舆论的两大热词。十九大开幕当天,第一批走上"党代表通道"的卢丽安就在台湾媒体中"火"了起来,因为她是唯一一名在台湾出生成长的十九大代表。几天后,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王裕庆表示,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又有一名同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有句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有些事情都是在对比后,才凸显出其荒谬和匪夷所思。大陆努力开放,台湾使劲阻挡;大陆有志青年纷纷从军,台湾兵源严重不足,其中一位懵懂少年因躲兵役已经差点在国外酿下滔天大错,父母还因溺爱惯了,认为孩子只是开开玩笑。挡得住人挡不住心"31条惠台措施"已发布近两月,在台湾继续余波荡漾,因为政策受到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小丑,颐指气使地到国民党台湾台南市党部递交"质问状",疑似踹向慰安妇铜像的一脚,这不仅挑起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百多年来的民族屈辱与愤概,也踹破了台湾朝野亲日人士多年营造"日台友好"的假象。虽然,日本右翼分子侵门踏户的嚣张行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是台湾当局长期"去中媚日"的自取其辱。但是,日本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8.
詹高越 《台声》2010,(8):46-48
<正> 3月7日至14日,我们兄妹三家8个人终于实现了父母亲的遗愿,返乡寻根、祭祖、探亲。小时候在北京.有老乡来家里串门或父母领我们去老乡家做客,母亲总是用闽南话教我们说,"哇不是台湾郎,哇是北京郎"。父亲是台湾彰化永靖人,母亲是彰化鹿港人。从小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台湾郎"、老家在台湾。后来,那个年代说自己是台湾人似乎总有无形的压力,平时对外人就尽量不提,但是父母亲有  相似文献   

9.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让我对大陆有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俞柔姐选了几部电影与纪录片让我看,其中我对《空天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看完《空天猎》后,我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感受是:"大陆的空军好强大啊!"在台湾,有许多人尾随西方列强屁股之后宣传"中国威胁论",所以他们会认为,大陆军事能力的提升,对台湾,对亚洲,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但是,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很乐见大陆的军事能力提升,因为这将是未来统一后,对台湾不受其他列强再次侵犯的一个强大的保障。虽然,两岸现在尚未统一,但我也不会觉得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对台湾是种威胁。因为我来《台声》杂志实习后,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16)
正@台声杂志本期话题#台北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上任叫嚣"故宫台湾化"#7月1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陈其南上任。上任当天,他就公然扬言自己主张"台独",叫嚣"故宫台湾化",称故宫要做"台湾民众的故宫"。他声称,"这些文物对岸不敢要回去,文物是我们的"。并补充说,台北故宫并非因为"帝国主义"而"把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24)
正@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台媒公开怒怼台独分子:台湾就是中国的!血缘没法切断!#近日《纽约时报》用半版篇幅介绍台湾美食"戴记臭豆腐",本以为中华美食扬名国际,两岸应要同庆,殊不知竟引发口水战。有大陆网友不满臭豆腐之名被台湾夺走,要台湾别吃大陆的豆腐。对此,台湾在一档节目中表示,大陆网友不要生气,臭豆腐百分之百是中国的,因为台湾就是中国的!并公开喊话怒怼"台独"  相似文献   

13.
<正>"咣……"2014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个台湾老板和一个川妹子共同挥起红布槌,响亮的开市锣响彻整个大厅,"鸿福制衣"在Q板(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成功挂牌,这是泸州第一家Q板挂牌的中小企业。这个喜庆的消息很快传到酒城泸州——川妹子和台湾老板在泸州的家。川妹子叫李泽英,台湾老板是她的丈夫,叫刘书铭。夫妻俩是四川泸州当地名人,不是因为他们的企业上Q板出名,而是因为20年前他俩结婚,泸州人嫁给台湾人,在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但孟津县城关镇新一届人大主席团产生之后,开局就踢响了"头三脚"。第一"脚",结合实际,以会代训,组织新当选的人大代表进行代表知识学习,开展视察活动,使代表们尽快进入了角色,熟悉了人大工作。第二脚",督促政府认真办理代表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在镇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向大会提出了批评、建议和意见。在办理建议过程中,人大主席团一是及时分类整理,转交镇政府,要求限期办理;二是要求镇政府摆上日程,办理结束后面复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5)
<正>7月5日星期三阴雨今天,爬长城。因为台湾来的某君,路途并非显得遥远。厦门分营的某君是台北人,虽然大学刚刚毕业,但是已经在台湾服完兵役,他将服兵役的过程称之为"增肥捷径"。他开玩笑说,大学生服兵役,要么是大学伙食不好,要么是太瘦想要增肥。他很"严肃地"讲起了他的军营训练生活,并不时地配合着手上滑稽  相似文献   

16.
凡到过台湾的人,一定对那儿的摩托车有深刻的印象,作为交通工具、通勤手段,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台湾有700多万户家庭,2300万人口,摩托车的保有量竟超过了1400万辆,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世界无二。然而,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摩托车也如此。因为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摩托车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噪音、尾气污染,因为危险性,因为数量庞大,摩托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相似文献   

17.
<正>1949年1月27日凌晨,农历小年夜,太平轮搭载着一群逃离战乱,去台湾寻找"后半生太平岁月"的人,沉没在了舟山群岛外海。遇难者近千人。因为是年关前最后一班船往台湾,大家都争相挤上太平轮,希望到台湾与家人团聚。原本有效卖出的船票是508张,但是实际上船旅客远超千人。据曾经坐太平轮的乘客记述:国共内战后期,所有船票不再是票面价,多用黄金直接换船票。据说当年  相似文献   

18.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19.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与在台湾的上房亲侃起台湾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台湾与我家乡闽南地理相近,方言相通,风俗相同,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凡喜事称为"红事",丧事称为"白事"。台湾民间吃桌很有讲究。红事的吃桌,事先应"放帖"(即发请柬)。客来时要先敬茶、敬烟。桌面上摆有桔子、香蕉、菠萝、苹果等水果或佐餐小菜,谓之"盘脚"。主人设宴每桌多为8人、10  相似文献   

20.
许文彬 《台声》2010,(11):41-41
<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位新人,是出身彰化富商之家的张克辉,现年83岁。台湾声誉颇隆的"九歌出版社"为他出版新书,散文集《海峡心·两岸情》。这本书受到了台湾文坛的普遍注目,有两家大报纸,许多杂志撰文介绍,都推崇散文集的文字简单,情意真挚。特别是他写与奶妈亲如母子的情感,殊为动人。书中张老先生谈起两段故事:在大陆辗转听到奶妈过世的消息,极为悲痛。去年返台,奶妈的媳妇转交给他8000美金。因为他奶妈听说大陆很穷,临终前特别交代要分给张克辉家产。1979年,张克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