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风靡一时,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曾经风靡全国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有着众多不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史实。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绝无仅有。前不久,江西萍乡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黄式国、萍乡市党史学会秘书长黄爱国在《南方周末》撰文。披露了这幅身价不菲的油画在创作过程中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相似文献   

5.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最早出现在1967年10月1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上.为什么举办这个美术展览 ?这是与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正1967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青年教师张培森等人自发筹办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展览的筹备者最初选中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位姓赵的高年级学生,由他完成一幅油画的创作参加展览,但当时他正在大连老家探亲,筹备单位决定一两天内就出发到安源,由于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于是经人推荐,年仅24岁的刘春华临时顶替介  相似文献   

7.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卢跃刚谢湘在世界绘画史上,从未有过一幅油画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它一经画出,在短短的几年中,便印刷了九亿张,遍布全国、全世界。也从未有一幅油画曾经享受过这样广泛的社会殊荣:千千万万人敲锣打鼓地迎送它,并把它作为一个时期民族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连结婚送礼也必少不了一本“红宝书”。  相似文献   

9.
1967年,刘少奇因受到错误批判而从政坛消失后,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北京总工会等单位和一些党史、工运史研究人员,商定举办“毛泽东思想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筹备处成立后,便在首都艺术院校油画师生中物色绘制毛主席七赴安源的创作人员,结果,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刘春华等一行创作人员来到安源,走访当年的老工人,熟悉文字材料、环境,赶绘草图。返京后进行草图观摩时,刘春华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要求修改,但刘坚持己见。这年10月1日,展览如期在历史博物馆举行。出乎…  相似文献   

10.
1968至1998年30年间,围绕着《毛主席去安源》这幅名画,文化艺术界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关这幅油画的来龙去脉、兴衰沉浮及最后归属,多年来争议颇多、风波叠出,为这幅“世纪名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1967年10月,北京、江西的红卫兵组织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集体创作(刘春华执笔)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首次与观众见面。由于这幅绘画产生于特殊年代,并具有特殊的政治内涵,所以受到江青、陈伯达一伙的赏识。各大报刊竞相刊登,撰文评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企图借助这幅油画,歪曲历史,抹煞刘少奇等人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功绩。 1968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记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诞生》,文章登出后,报刊纷纷转载,各种宣传媒体竞相借题发挥,用华而不实的语言,极尽拔高之能事,将这幅油画描绘成东方的“蒙娜丽莎”,使其得到的赞誉几乎无以复加。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1.
40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一部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传播到了国外。这部以解放初期反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曾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这就是《一双绣花鞋》。这部小说从1958年创作完稿到2002年正式出版,历经劫难,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笔者走访了该书的作者、年近八旬的况浩文先生,了解到许多发生在“绣花鞋”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刘军 《当代党员》2008,(6):66-67
寒风吹打着枯黄的落叶,晦暗的天色笼罩着寂寞的山崖。半山腰,一座坟茔静静地卧在那里:我蹲在坟前,小心翼翼地掏出自己创作的反映留守少年成长阵痛的长篇小说《空巢》,一页一页撕下来,用火点着,任凭它们燃成青烟,再化为灰烬。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的5月1日,《毛主席语录》正式出版,因大多采用红色塑料封皮,被人们称为“红宝书”。50年来,“红宝书”经历了从内部发行到风靡全球,从走上神坛到走进拍卖会的巨变。如今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思考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1967年10月,由刘春华参与创作并独立执笔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首次与观众见面。由于这幅油画的诞生与当时所谓“两个司令部”的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政治问题,所以该画曾一度受到当时中共高层人物的关注。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对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真实写照。关于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时间,最初有两种说法:一是“文革”前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与全国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合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讲义中的记载:“1921年秋天…  相似文献   

15.
江青给林彪照相是毛泽东有意安排。还是林彪请江青搭桥求见毛泽东? 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亲自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手捧《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并发表在1971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  相似文献   

16.
王学亮 《世纪桥》2010,(2):14-17
<正>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中国的一本小红书——《毛主席语录》。这本小红书在问世后短短的一两年内,风靡全国,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据报载,仅"文化大革命"几年之内,国内外  相似文献   

17.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至今。江姐用她对祖国的赤诚、用一片向阳的丹心留下了一段红色的故事,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义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刘海飞 《唯实》2010,(6):25-29
《毛主席语录》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语录》本身包含了许多为实践检验了的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毛主席语录》的编发有学习异化、教条化、庸俗化的消极作用,但也有武装全党、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因而无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考察《毛主席语录》的编发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前不久,袁成亮在《党史天地》撰文就此作了披露。现予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