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卫国 《奋斗》2006,(8):58-59
今年高考对四川省达州市“高五”学生王翔来说又是一次悲壮的命运抉择,他是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了,前两次高考仅以3分、2分微弱之差未被北大录取,他断然放弃读其他重点大学,矢志不渝要上北大。小伙子表示“这次考不上北大,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相似文献   

2.
读书     
人民关天 《人民关天》讲了一个从美国回采的县长的故事。主人翁楚之农在上世纪70年代当过生产队长,8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身怀万丈豪情,再次回到故乡任职,但前两次任职所从事的事业都以失败告终。当他出于无奈漂流到海南时,却出人意料地成了亿万富翁,并在美国有他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他身在异国,却整日魂牵梦幕那些继续在故土上艰难生存的乡亲,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的命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故乡担任县长,没想到却被卷入更大的漩涡之击……  相似文献   

3.
从小,他就有上大学中文系、当职业作家的绚丽规划,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相似文献   

4.
马继善 《湘潮》2012,(10):28-30
傅秋涛,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开国将领。人们熟知他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创造的一次战争传奇。在8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下,他率领的一支千余人的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是唯一一支突出重囤的队伍:在此前不久的湘鄂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他创造的更加艰难的战争传奇,却鲜为人知。在三次大起大落.濒临绝境中,不是一次突围,而是三年漫长的突围。在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牺牲后,傅秋涛临危受命担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  相似文献   

5.
纪实文学《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作者邓贤说,面对解放战争这一被写了无数遍的题材,他始终在问自己能写出怎样的新意。最后他找到了答案:“因为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谜,我要揭开这个谜底。”其实,同样的谜,也曾令斯大林和杜鲁门百思不得其解——从胡宗南攻占延安算起,到蒋介石下野,短短700天,中国历史发生了惊天逆转。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究竞是什么决定了彼此的命运?邓贤在书中选择了三个重要转折点来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6.
出身无法选择,人生却由自己选择。 一生追求共产党,曾有三次入党机会,却因种种原因而搁浅。古稀之年,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相似文献   

7.
阳明在南赣只两年时间,却一举平定了骚扰此地区数十年的乱事,同时在地方政事上亦同步有所贡献。阳明以一文臣而立三次军功,史所罕见,其中平宸濠之役,功业彪炳,天下皆知,但他在南赣所取得的经验,对他个人而言,却比其它两次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立三生前的三次追悼会何焕昌文李立三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历尽艰辛,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当时报章无闻,世人不知,追悼无人,可谓凄怆悲凉。然而,李立三生前却有过三次颇为隆重的追悼会,个中情由,曲折离...  相似文献   

9.
韩爱勇 《党建》2011,(8):61-62
卡扎菲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不是因为他的所谓独裁统治与高傲不逊,而是他及他的国家不甚清晰的命运与前景。大国互动及其背后的战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力量,弱小的利比亚何以吸引如此诸多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创刊于1936年,其总编辑王芸生,是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个人的命运,却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11.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化巨人。他一生一次次试图与政治保持距离,却一次次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政治漩涡。他不赞成共产主义,也批评国民党,最终却走上了拥护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路途。但作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作为“问题与主义”论争的发起者。作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的友人,他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尽管他信仰的是杜威的实验主义,但他的许多行动和影响,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深切怀念林子明同志方亭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一直不能忘记林子明同志。作为他的同事和学生,每当想起他,谈起他,心情总不免沉重。他爱国爱党,一生磊落,而命运却待他不公。林子明同志原名崔毓麟,原籍山东即墨,1900年出生在东北安东县(即今丹东县)。家境贫寒,...  相似文献   

13.
生活画像师     
《廉政瞭望》2011,(5):67-67
每一个人,都在生活——行走、喝酒、唱歌……你也不例外,背上有过一双翅膀,却还在现实中漂流,手掌上命运的纹理斑驳……生活之中,人人相似,你在我眼中,我在他眼里,人人都是一个画像师。  相似文献   

14.
王健  赵敏 《世纪桥》2013,(2):4-9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生长在一个社会动荡、激烈大变革的时代。当同时代大多数同龄人在对长期以来备受剥削、压迫的人生命运折服低头的时候,毛泽东这名来自湘中穷乡僻壤的乡村学子却始终在通过读书而苦苦思索着,他不仅思索着自己人生的命运,同时也在思索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代杰出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王稼祥曾是毛泽东最为信赖的助手和战友。在中国革命的几次关键时刻,他都是坚定地站在毛泽东同志一边,扭转了局势,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第一次会面王稼祥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  相似文献   

16.
莫友芝是清代贵州著名的学者,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好用典故这一明显的宗宋倾向。莫友芝满腹经纶,博闻强识,用典语如己出,无斧凿之痕,并非刻意为之;但却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才华不受赏识,欲求功名而不得,因而他的诗歌中典故的运用总是与自身命运相连。  相似文献   

17.
林曦 《廉政瞭望》2012,(15):38-39
辽宁省辽河油田销售公司的一名会计,伙同他人挪用公款,但却被人算计,本金难收,因此成了被通缉的对象。在舍妻弃子的漫漫14年逃亡路上,他再次娶妻生子,但终究逃脱不掉身陷囹圄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海生  古思今 《党课》2013,(22):104-106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双胞胎尽管有几乎百分之百的相同基因,但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人父母都不高,生出的孩子却越长越高,成了“巨人”;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其后代寿命差异竟然很大……这就未免让人感到困惑了:既然基因能决定命运,为什么出生后命运会发生变化,究竟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9.
唐春元 《党史博览》2012,(11):32-34
毛泽东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不密切和直接,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却深深影响了他。辛亥革命前后,思想和世界观都还处于过渡期的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他不仅因为支援武昌起义而参加了革命军,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政治见解。辛亥革命前后是毛泽东的思想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亥革命前夜,毛泽东第一次接触新思想  相似文献   

20.
齐桓公现象     
《党课》2013,(23):122-123
齐桓公在治国上依靠管仲,率先成就霸业,这是他尊贤的一面。而他的另一面却为鲜为人知,那就是他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抬轿提鞋的小人。第一个小人名叫竖貂,此人原是桓公的“幸童”,就是“男宠”。第二位叫易牙,桓公一次戏言,不知人肉何味。次日,易牙就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亲手蒸给桓公吃。第三位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齐伐卫时,卫国派作人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