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德强 《前线》2013,(12):97-100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确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有的党员干部的“百姓时间”太少。他们似乎总也挤不出来自己的“百姓时间”,忙着公务,忙着应酬。偶有剩余时间,尽管也会去基层转一转,但通常都是坐车里瞅一瞅、会议桌后听一听,很少跟群众“亲密接触”。有的人即使走到群众中去,和老乡聊天也就三句两句,疲于应付……太少的“百姓时间”,势必形成“一堵墙”,使干群之间产生隔阂。  相似文献   

3.
自 党和国家确定“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以来 ,已形成由依法治省到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和依法治乡 ,辐射全国、层层推进的新局面 ,预示着治国方式由“人治”、“德治”向法治的转轨。但这绝非是自然演进的过程 ,就是说 ,以法治为初衷的依法治理 ,并非一定能够产生法治预期 ,而事实告诫我们 ,克服障碍因素 ,确认并弘场正义法精神 ,强化法治在依法治理过程中的目标定位 ,则是十分紧迫和关键的。一、依法治理并不等于法治依法治理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和载体 ,但依法治理能否实现真正的法治 ,则取决于对法治精神与原则的如何…  相似文献   

4.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只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法治行为方式表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才是真的“法治”.领导干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人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式,孰优孰劣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如果没有“法治”的具体实践和运用,难免又会落入“人治”的窠臼,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塑造和要求可以避免“人大于法”的出现,至少能降低或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7.
一首流行歌中有这样两句歌词:“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每当播放时,我总喜欢听,听后还要学着哼一哼,哼了之后还要回味回味,琢磨琢磨。这不仅是因为这位歌星甜润的歌喉打动了我的心,给人以慰藉,还因为这两句“歌眼”(恕我将“歌眼”比“诗眼”吧)引起我长长的思索,久久的共鸣。 时下,常听到有人慨叹:“自己所得太少了。”这慨叹声中,不仅一个月拿100、200元的说太少,就是一个月拿500、600的还嫌少。可见,人们都想收入多一点,所得多  相似文献   

8.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保障,(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确认宪法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大法,确认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宪法依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保障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博览之窗     
从“法制”到“法治” 在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引发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之争。表面上看来这是个概念之争,实际上这里面有着观念上的重大差别。有些人认为讲“法制”可以,因为法律制度并不妨碍人的作用。但他们不同意讲“法治”,因为“法治”就是要依法治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实。 199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原来写的讲题就是“法治国家”而非“法制国家”,只是政法部门领导人将其改为了“法制国家”。而讲课的几位学者随后将讲稿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仍坚持“法治国家”的提法。其他学者在发表文章时,也都坚持“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克服“讲德治 ,生怕削弱‘法治’的认识” ,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可见 ,德和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辩证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各有其特性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提出的“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与深化,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上了新征程。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支柱。只有夯实上述“两大支柱”,“法治中国”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  相似文献   

13.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既是建设“两美”浙江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浙江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和活教材。在法治建设的轨道上有序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战略举措,既是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确保“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之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要有法可依、有案可循、有力可借,必须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文化和法治方式,通过研究和解决“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的立法、执法、普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发挥好法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汪雨 《世纪桥》2008,(12):147-148
法治精神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良法善治”可以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属性和深刻内涵。“良法”和“善治”应当是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光大法治精神的两条研究主线。科学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意味着“良法”,是衡量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尺度和理性渴求;客观的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措施即电子治理意味着“善治”,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操作的基本范式。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中应该坚持法治性原则:正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全球化原则。应当建立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依法电子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的“自由与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遵循“无知”和“分立”的知识观,提出了“理性有限”观与“自生自发秩序”观两大政治哲学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哈耶克不仅关注自由概念的界定,还注重法治真义的阐释。他从“法治下的自由”及“自由的法律”两大视角出发,探索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与把握他的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贵秀 《新视野》2000,(1):42-43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确认了“法治”概念并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总思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新的发展。它对于实现新世纪的战略任务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现在的问题是 ,为了确保这一基本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我们的党应该怎么办?可以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是亟需认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总的来说 ,我以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 ,对我们党———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民意涌动的时代,也是法治厉行的时代--“民意”与“法治”,两个当下最能泛起社会涟漪的词汇,在扬州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提升,“民意法治”理念结合实际工作举措,使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要求全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大力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