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精神【解说】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  相似文献   

3.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篇重要谈话,题目为《振兴中华民族》。谈话中,他强调,“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并且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确实,就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样,一个民族要振兴,也需要有强大而健康的精神动力,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有了自尊自信、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弱可以变强,贫可以变富,后进可以变成先进;相反,如果一个民族在精神上自暴自弃、一盘散沙、萎靡颓唐,恐怕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把民族精神称之为“民魂”,并指出:“惟有民魂是很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华  相似文献   

4.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5.
大约是由于鲁迅先生1925年2月回答《京报副刊》什么是“青年必读书”时,说了“我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缘故,他曾被一些不了解“时候与环境”的人视为全盘西化论者,有位青年甚至写信请他“搬出中国去”。这在当时热闹地争论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公案早经了结,谁是谁非就连当年攻击过鲁迅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相似文献   

6.
贺绿汀是“文革”中上海第一个被点名批判的“反革命”:他的罪名有这样一条:贺绿汀曾用“山谷”的笔名写过文章。姚文元等人认定:山谷,系北宋黄庭坚的号,黄庭坚曾遭贬谪。贬谪,就是罢官,跟《海瑞罢官》遥相呼应。于是,贺绿汀跟彭德怀、吴晗就站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7.
脊梁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935年,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他兴奋地给党中央拍去电报,他说:“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是的,60多年前,在湖南长沙一所监狱里,一位年仅23岁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云霄给女儿留下过这么一封信:宝宝,你是在牢中出生的,在你才1个多月的时候,你的父母便与你永别了,就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将来你…  相似文献   

8.
为干事者呼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10.
丁晓平 《湘潮》2014,(7):4-8
1938年10月,在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等人闲谈时聊起了中国文学。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爱面子的中国人美学者斯科特·迪·赛里格曼最近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爱面子的中国人”,就他的所见所闻,形象地批评了某些中国人过份看重“面子”的心理。斯科特在文中指出:“面子”是影响中国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之一,而另外两个因素金钱和权力有时也是为了争...  相似文献   

12.
论埋头苦干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当今时代,我们切不可因为形势较好,便志得意满、有恃无恐,误认为经济发展能从天而降、指日可待。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完成历史伟业,创造国家辉煌。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9,(6):22-23
国名: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国名。不少人认为此名是张奚若先生在1949年6月召开的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其实在此之前,中共领导人任弼时就曾明确提出过将来的新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最早发轫于殷周之际。《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反映出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其实,“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正如李存山先生所说:“这里的‘本’是根本、基础的意思。也就是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六朝古都浮华地,十里秦淮脂粉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南京,曾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名人。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秦淮河畔曾走出过一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娜拉”,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王苹!对于王苹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人们一定知道这些电影:《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闪闪的红星》等,这些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优秀影片就是出自王苹之手。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发了财就气粗,升了官就不认人,便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世相。对此,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篇中,一针见血地斥之为“一阔脸就变”。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支部生活》2013,(1):55-55
中国的外交宣传主打“感情牌”,媒体上能够出现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不是随意称呼的,这是中国特定的一种外交用语。纵观历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官方的和私人的两种,有媒体曾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发现有601人曾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中国人民可谓“老友遍天下”。  相似文献   

19.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犯难了:一是题目太大,难以一言蔽之,二是容易遭到攻讦。本来你是心平气和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往往会被人误解,以致“对号入座”。其实,追根溯源,有关小人的话题,是孔圣人最早说的,并屡次说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言说;鲁迅先生以亲身经历说得更为精彩。近日看到报刊中又有人提起小人这一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离开小人不成戏”,———小人是无处不在的,谁再有本事,再有权势,再有金钱,躲得开瘟疫,但躲不开小人。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所以生活中遇上小人,实属正常…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周瘦鹃(1894—1968)。他曾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周瘦鹃在本世纪初还曾长期负责主编中国最早的报纸一上海《申报》、《新闻报剧文艺副刊,并主编《礼拜六》、《紫罗兰》、《红玫瑰》等期刊。周瘦鹃在从事写作和编辑之余,还待别致力于国艺、花卉和盆景的研究与栽培,是“苏派盆景”的代表性人物。他还曾在3O年代上海举办的5次“中西行花展”中4次夺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呢!周瘦鹃是苏州人,他把自己养花置景的堂屋命名为“爱莲堂”。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