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律职业素养是"法共体"的基本资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霍宪丹 《法学家》2003,(6):19-24
一、素质教育是统领和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困境与选择 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矛盾与困境是: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标是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决定着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等。所以,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自然就成为法律教育家思考的共同问题。对此,国内学者提出精英说、职业教育说、通识说与复合说等观点。其中复合说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多数学者与官方的看法,即认为“我们法学教育面临三项任务:其一,培养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宋玉红 《法制与社会》2011,(29):236-237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兼具形式逻辑训练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双重功能的交叉性学科。该课程体现出知识性与技能性、普适性与专业性、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目前教学中存在重前者轻后者的问题,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把握三个注重:在传授逻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掌握逻辑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朝鲜族是跨境民族,高校朝鲜族法学专业本科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因素影响,使其法学教育呈现自身独有特点并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延边大学法学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和办学模式,为朝鲜族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开辞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杜琪 《法制与社会》2012,(22):219-220
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对我国法学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有关就业难的实质、实践性教学的定位、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等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误区.大学教育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性教学可行的选择是借用社会力量,一方面通过人员交流解决实践性教学教师问题,另一方面改进实习制度解决实践性教学的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法学教育暨国际法学院校长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值此世纪之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中国社会之共识,并被载人新修正的宪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深人认识现今法学教育的现状,探讨法学教育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建立与完善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法学教育体制,已成为中外法学教育家共同探讨的课题与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对ZI世纪法学教育前景的共同关注,1999年5月25日一27日由司法部和外国专家局共同举办了“21世纪法学教育暨国际法学院校长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承办,美国杜肯大学、英国诺了汉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协办…  相似文献   

7.
武汉大学法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沿革,可以追溯到武昌中山大学时期.1926年12月28日,北伐军进军武汉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当时的武昌大学、医科大学、商科大学、法科大学、文华大学等校合并,建立武昌中山大学,由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九人组成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关于学校体制和科学设置,筹委会决定,废除校长制,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全校设置理、医、商、法、文、预六科,分别成立科委员会进行领导。法科包括政治学系、法律学系、俄文法政学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法学教育不断繁荣,法学教育的培养方式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我国的法学教育有人认为属于通识教育,有人认为应定位于职业教育。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既有通识教育的一面,又有职业教育的成分,二者均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之上寻求适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丽萍 《河北法学》2007,25(8):160-163
从数学的特性和认知功能对法律生成发展的影响、法律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以及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简述作为大学层面的高职类学校法律类专业开设数学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中国法学本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取消法学本科教育的充分理由。实践表明,法学本科教育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定位于通识教育和大众教育。按照这种定位,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亟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法学教材、管理体制、评估体制等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分析现行法学教育质量宏观背景基础上,探讨法学教育质量的定位,应该涵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并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构内涵有了更新的理介,进而从依托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从法学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出发、从法学教育质量定位入手,提出培养新型的高质量的法律人才的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圳大学刑法学硕士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显著,值得举荐推广。  相似文献   

13.
诸多学者对当下大学中的法学教育脱离实践之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大学中的法学教育应该进行实践化的转向这一观点。该观点与大学中法学教育的效果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有紧密关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本文认为,大学中的法学教育不应完全以经验为导向。更应重视法律精神、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法律基本理论的传授。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开展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也是应用型理工高校性质的必然选择.目前应用型理工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存在着普及程度低、大学生知识产权产权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确立大学生知识产权信仰,多样化课程形式,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机构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司法考试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来看,对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教育理念的创新方面殊具价值.但是司法考试对于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负面牵制和消极影响,这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要实现我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并不能单纯考虑法学教育的改革,而应当是从有利于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宏观考量,其间也必然包括了对于我们已经实施多年的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育系统的坐标轴上,大学语文应定位于语文通论课。从纵向上看,大学语文既有异于前大学语文,又不同于后大学语文,它是学校语文的终点,更是未来终身语文的起点。从横向上看,它不应包揽整个大学语文学科群的任务,不应将口才学、阅读学、写作学等具体的大学语文学科的能力要求全部置于麾下,但却应成为整个大学语文学科群的绪论和引言。大学语文定位为语文通论,不仅能激发大学生们的理论热情和培养他们的语文通识力,而且能宏阔其语文视野,提升其语文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法律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比,法律教育仍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应当承认,我国的法律教育还很年轻,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已成为我国法律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夏锦文 《法学家》2005,(6):135-142
司法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司法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司法的职业化、司法官的精英化、司法过程的理性化.法学教育必须顺应司法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精英司法官群体为己任,将目前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完成传统法学教育向现代法学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法学教育的定位应当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成体”,其教育模式与内容应着眼于培育“法律人”群体职业素养。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更为注重传授通识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内容缺失。在缺少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环节的背景下,我国法科院校的本科实践教学“职业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不仅是注重培养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程春明《法制日报》2002年10月17日第11版中国加入世贸后使得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律服务进入法律全球化领域。中国法学教育应该是高等法学和法律职业教育的结合,同时培养世界法律人才。其制度设计应是竞争性和开放性的。我国的法学教育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实行的是粗放规模经营;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都只是所谓“通识型”人才;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教育基本脱钩;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认作是“情英教育”的法学教育在我国却被当作是“大众教育”;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各院校之间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法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对法律人才新的要求接轨。加入WTO后,我国法学教育定位的趋势是: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因此发生变化,从培养准法律人到培养完全合格法律人;从培养国家法律人到培养世界法律人。高等法学教育制度层面发展的趋势是:高等法学院校必须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开放性的大学。高等法学教育内容新的趋势是:从单一法系形式和内容统一转变到吸收多法系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融合模式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