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悲剧美大致包括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审美描述。《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哈代的生花妙笔下,主人公苔丝丰满的悲情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刻画,小说独特的悲剧美也得以全景呈现。  相似文献   

2.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女性批评的视角解读<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鹿兆鹏媳妇在理与欲的矛盾挣扎中走向疯狂,最后被父亲下重药毒死;田小娥因不甘于屈辱的境地,大胆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得罪传统礼教,惨死于公公之手;白灵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要求服从权势者意志的现代政治相抵触,死于革命内部的肃反运动中.她们的死亡显示出剥夺她们生命的中国传统礼教与现代政治的共同阴暗面:它们都是权势者的工具,维护的只是权势者的利益与意志,蔑视和践踏的是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与意志.她们的悲剧揭示出现代中国的真相:重视他人生命与个人意志的现代社会远未到来,女性解放还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3.
赵善栋 《传承》2014,(1):136-137
侯孝贤在1986年导演的电影《恋恋风尘》,讲述了发生在台湾乡村的一段爱情故事。电影中的阿远对阿云爱情执着坚贞,但却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以悲剧告终。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下的社会环境背景,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性格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的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死,其人生是悲剧的一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起的悲剧命运呢?可从个人原因,即吴起的性格缺陷、心理错位、品格低下等方面,探讨吴起悲剧命运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朱建中  卢少平 《传承》2013,(4):82-83,85
后现代主义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而开展的一场批判运动,但没有预示着新的社会的到来和力争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尽管后现代主义要反对现代性的一切,但后现代主义要生存,必然投靠在资本主义的阵营中,这也就是后现代主义辉煌瞬消,日渐衰落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其构建会涉及到诸多国际社会性因素,必然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国际理念/规范社会化的渐进性、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义。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主体条件与物质技术条件也会日益完备,有理由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8.
刘飞兵  杨华 《求索》2007,(7):193-194,60
作为当代美国女作家的杰出代表,欧茨把笔触更多的放在了描述下层女性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上,她笔下的人物从用暴力对抗暴力,到人性的扭曲,再到以宽容来对待社会的不公体现了探询人的最终价值这一过程,说明欧茨在创作中思索着人的价值之所在,体现出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谋划战略全局的深远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过去的"闭关自守"到今日的"命运相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是将国家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谐统一的理性选择,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时代需求,也是实现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共存共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官场小说中秘书人物命运归宿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有两点让我们无法回避,一是笼罩在其命运之上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性因素,二是在命运道路的选择上的“无间道”困惑.  相似文献   

11.
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燕 《青年论坛》2005,4(2):127-129
张洁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形象母性的牺牲;负重的长女.这两种人物形象体现出女性自我认同感与女性困惑的缠绕,凸现了女性命运的坎坷和女性走上真正解放道路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晓君 《民主与法制》2007,(9X):18-20
《读者》曾经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被人夸奖善良时说,如今人们恭维女子,如果她有几分好看,就夸她漂亮,若丑就夸她聪明,聪明也谈不上,就夸她能干,能干都勉强,才说她善良。故事让人感慨之余难免惊心:曾几何时,善良这一美德的“位阶”已降至最低。我们总在说,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已越来越淡漠,我们感叹道德沦丧。可我们却又忽略对真、善、美这样美好品德的推崇、颂扬。老话说的好,世上总是好人多。只是我们忘了去发现、去感受、去学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人性异化的悲剧,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本文分析了主人公曹七巧在男权社会、封建宗法制度的层层重压下,由被食到食人,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男权社会的殉葬品的全过程,并剖析了产生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规律,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表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然而,国家的分立及国家间的竞争,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抢夺资源,自然生态遭到掠夺式破坏,进而引发自然和社会双重危机。因此,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国家发展与自然资源的辩证关系。各国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自身稳固的世界观,对国际关系研究没有理论贡献。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观照共同体演进的思想传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察现代国际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化逻辑,指出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共同体演进的目标与归宿。此后,苏联把建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共同体演进的实践原则,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则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国际霸权凸显对共同体演进的价值关怀。为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共同体演进的时代跨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为构建具有世界历史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筑牢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空间是一个混沌和失序的去人性化空间,其表现在:中心-边缘的经济结构影响了人类的普遍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碍了人类的普遍交往;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索取瓦解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时代呼唤一种全新的全球空间秩序,以改变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虚假的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全球空间正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两岸族台胞的现状,指出其参与营造的两岸生活圈在两岸间织造了绵密的社会连带网络,有助于两岸民间社会的联结、沟通及互信的建立、深化.重点在吸收西方社会身份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本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中国人的我们的观念,探讨两岸族在社会身份定位上的特殊之处,特别指出其不是自外于大陆人和台湾人.而是在其间生成既有差异对比又有联结沟通功能的中间群体,是在重叠的认同中将两者都视为自己人,这有助于两岸民众在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汇流成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互信互赖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创了理解世界的系统理论框架,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动力与必然趋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显现着强烈的现实关切和责任意识,表征着全球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由中心论向平等论的发展和嬗变,提供了颠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武器和精神资源,昭示着更为合理的新型世界秩序和全球伦理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概念。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对解决当今国际社会的分裂和社会原子化问题仍有重要启迪。文化的分享性、共享性,心理上的归属感、安全感等都是共同体的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它符合共同体的广义特征,是国际社会亟需的新型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地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理边界;民族国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利益联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纽带;共同生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主要包括: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摄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促推清洁美丽世界;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来推进国际新秩序;以互利共赢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以世界各国平等对话促进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本质上是走向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推动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最为直接的力量是渗透着宪法精神的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引导农村走向公民社会的财政对策是:推进农村财政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乡村民主建设步伐;积极推行财政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