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波斯湾地区是一个极具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海湾地区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自1971年开始,美国在海湾30年的经营先后经历了由“两根支柱”政策到“卡特主义”波斯湾战略,直到“双重遏制”政策的演变,探析其轨迹及根由,对我们认清美国的霸权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顺 《瞭望》2002,(26)
最近,美国磨刀霍霍,加大了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和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外交和军事准备,海湾地区上空战云骤起。 6月上旬,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突然出访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视察驻海湾美军,再次发出对伊动武威胁;美国媒体16日披露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专电 今年8月2日爆发的海湾危机,对于本来就已很疲软的美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是加剧了通货膨胀,二是增大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海湾危机使国际市场油价飞涨,曾一度突破每桶40美元大关(8月2日前的油价为每桶17美元),目前仍在每桶30美元至35美元之间徘徊。这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引起美国负责经济的官员和经济学家们的关注,成为美国经济界的热门话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中央银行)主席艾伦  相似文献   

4.
吴晋 《瞭望》1991,(11)
华盛顿专电 一场疾风暴雨式的地面战争,结束了历时七个月的海湾危机。世界上善良的人们在问:海湾一战,所为何来? 伊拉克当局以强凌弱,妄图一举吞并科威特,它师出不义,失道寡助。美国打着“吊民伐罪”、“除暴安良”的旗号,实际上是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拔掉萨达姆政权这个“眼中钉”,以确保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重大石油和战略利益,同时借此杀出这个“当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的“威风”,作为推行其冷战之后的“世界新秩序”构想的发端,从海湾危机一开始这一点就已不是什么秘密。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专电 长期处于动乱状态的海湾地区,近来出现更加紧张的局面。7月22日,三艘美国军舰护卫两艘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驶向海湾西北部的科威特。这一行动标志着美国军事干预海湾局势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去年明月到12月,全法国人的正常生活秩序都被完全打乱了:股指直线下滑;火车趴窝;各地不断上街游行。其实法国这两个月来上演的悲喜剧正是整个欧洲大陆的缩影。法国人竞相上街的因由只有一个:已经过惯了的好日子可能要因不断萎缩的政府预算一去不复返。好日子对于欧洲人而言,就是从摇篮到坟墓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福利,就是免费医疗,免费高等教育,高昂的退休金,是同职工工资并无二致的失业救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结果是:一方面挣钱的人少了,一方面花钱的人却在不断增多。各国近10年来老人福利的增幅惊人,葡萄牙的…  相似文献   

7.
安曼专电 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涌现了100多万海湾难民。 科威特全国人口约180万,其中2/3为外国侨民。 在这约120万外侨中,约旦和巴勒斯坦人占40万,其次是印度人,达17.2万,之后是埃及人(15万)、斯里兰卡人(10万)、巴基斯坦人(9万)、菲律宾人(4.5万)。他们大部分从事劳务。 据约旦官方统计,自8月3日约旦开放边界以来,截至9月8日,抵约的外国侨民近50万,其中离境的占4/5。目前滞留在约旦的多数为印度,巴基  相似文献   

8.
紫虚 《瞭望》1987,(33)
美苏这两个对立的超级大国,一起都为被伊朗视为准敌对国的科威特船只护航,好象站到了同一战壕里。但实际上,它们各怀鬼胎,明争暗斗。在这场护航角逐中,莫斯科老谋深算,举措适度,似乎略胜一筹。 当科威特私下先后向苏联、美国分别提出为其5艘和6艘油轮护航要求时,早就着力于改善同温和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苏联,立即作出了积极反应,而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专电 海湾危机爆发已两个多月。目前,以伊拉克为一方、以美国为另一方的对立双方妥协的前景模糊、渺茫,而这场危机升级为战争的迹象却有与日俱增之势。 伊拉克方面;萨达姆总统已多次明确宣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美国如果动武,伊拉克将不惜鱼死网破地打一场“圣战”,届时海湾地区的油田将被破坏殆尽,美军将血染沙漠。据报道,伊拉克政府已在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区及科威特部署了约26.5万地面部队和2200辆坦克,伊拉克的火箭分散设置在境内各地待命。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专电 海湾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天,美国及其盟军共出动了5万多架次的飞机,对伊拉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轰炸和袭击。但是,美国方面至今并未公布多少具体轰炸成果,只是声称战争正在“按计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月15日,像个幽灵向世界逼近。地球上千千万万人都进入了某种“读秒”心理状态。对布什和萨达姆来说,尤其是这样。 在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规定伊拉克自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临近的日子里,美伊双方在海湾的  相似文献   

12.
海湾水雷战     
自7月22日美国军舰为科威特油轮护航两个月来,海湾危机冲突双方在军事上的主要斗争是布雷和扫雷。这像马尔维纳斯战争曾使“飞鱼”导弹出名、以色列——叙利亚贝卡空战使电子战技术受人重视一样,现在海湾水上冲突又使水雷和扫雷技术成为引人注意的话题。 美国为科威特油轮护航以后,伊朗在军事上面临着三种选择:用地对舰导弹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攻击美围护航船队;用武装快艇对美国护航船队进行自杀性袭击;在海湾水域布雷,通过水雷战,打乱美国  相似文献   

13.
陈铭 《瞭望》1996,(35)
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5日签署了进一步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案,将惩罚在伊朗、利比亚石油、天然气行业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国公司,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对。这对伊朗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首都德黑兰像往常一样平静,没有出现去年6月美国宣布对伊朗制裁后的经济动荡、政治恐慌。  相似文献   

14.
海湾大角逐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除非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流亡国外或遭人暗算,否则战争将很快爆发。2月14日,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再次向安理会报告核查最新进展情况,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角力也进入了亮底牌的阶段。与此同时,美英在海湾的军事部署逐渐到位,伊拉克的备战气氛也愈来愈浓,许多国家一面加强本国的反恐防袭措施,一面加紧从巴格达撤回本国人员……新一轮海湾大战如满弓之箭,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5.
德黑兰专电 在当前的海湾危机中,伊朗作为海湾的一个大国,既谴责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又反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在海湾的军事集结,主张通过加强地区合作,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16.
2月24日北京时间上午11时,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他已指示美驻海湾地区部队司令施瓦茨科夫与盟军一起,动用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现有的一切力量,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2小明前,美军及英、法、沙特、科威特、埃及等国部队已在沙科和沙伊边界多处突破伊军防线,向科境内推进。与此同时,美在科沿海的两栖攻击部队开始登陆作战。举世关注的海湾地面交战终于打响。据报道,美及多国部队地面进  相似文献   

17.
吴毅 《瞭望》1990,(36)
伊拉克8月2日大举出兵占领科威特之后,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迅即对此作出了强硬反应,不仅向海湾地区紧急调去了大量海、空军力量,而且还派驻了大批地面部队。部分阿拉伯国家也为了应付危机组建了多国部队。事态的发展使由伊拉克引发的一场地区性危机陡然升级为国际性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共和国报》总编辑巴泽兹在近著《海湾战争及其后的战争》一书中认为,“今天海湾的持续紧张形势反映出争夺这一地区权力和石油的斗争仍未结束”,并预见“还有其后的战争”。 美国及其他几个西方大国已经不止一次地威胁要对伊拉克再次诉诸武力,并在进行有限的军事调动。伊拉克也在积极重建兵力,扬言已作好了继续进行“一切战斗之母”的行动准备。局势有一触即发之势。 但1992年的美国总统布什己没有了他在1990年发动海湾战争时所具有的那种国际国内条件,再次对伊拉克动手将受到各方牵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虽然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了,但他终究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同联合国核查工作对抗到底或贸然再次对科威特采取行动。布什的有关言行包含着保持压力和以威胁促妥协的策略,萨达姆的强硬态度主旨在于冲破制裁、保持实力,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出于国内政治和他个人重建威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如两个非敌对国家美国和伊拉克之间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西方武器涌入海湾●本刊特约记者刘桂山科威特专电科威特著名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的负责人贾西姆·萨敦说,近年来西方军售大国向海湾地区竞相倾销武器,从1986年到1993年期间,仅美国倾销价值就达800亿美元,同期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用于从美国购买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