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质疑"以事实为根据"的若干论说本身就经不起质疑.案件事实是一个没有被界定清楚的模糊概念,它不仅指客观事实,也可指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在诉讼中不可把握,但导源于它的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具有可操作性."以事实为根据"是支持法治的原则,我们应当在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它.  相似文献   

2.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一项法制原则。什么叫事实?传统理论和司法实践一般将其理解为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加强,在现实的刑事诉讼中,不仅案件事实,而且程序事实、证据本身真伪性的事实,也纳入了证明范围。因此,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应当包括在诉讼中具体体现的案件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并在事实推理的基础上,达到作为审判结果的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3.
错案追究制是近年来司法改革中较受学界关注的情况,它体现的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责任范围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官审判过程中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两个阶段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程序中事实的特征分析,以明确在现代法学背景下,法官应承担责任的范围.司法过程是一个严格的程序过程,以程序公正为其价值追求,这是本文论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在动态解构意义上,构成要件设定方式可以概括为"观念下的事实因素",即从观念到事实的形式化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平衡,也即"新的主客观相统一观"应当成为构成要件立法的最高理念,但是这种平衡单纯通过成文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平衡应当向司法实践充分开放。在此种意义上,构成要件立法设定应当遵循"事实与观念之间开放性平衡"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之下,构成要件立法在技术层面上应当以"类型化"为现实追求;同时量定因素应当司法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事实"的概念出发,以法文化解释学的方法,从"理解的理解"的立场出发,重新界定"客观事实"、"案件事实"、"法律事实"三个概念,希望能够以此厘清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民事诉讼法上的"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要求侦查人员必须从传统的"查明事实"的办案观转向"证明事实"的办案观;司法证明活动要进入以物证为主要载体的"科学证据"时代,就必须强调"物证宝库"--犯罪现场的重要作用.因此,从证明事实的观念出发,研究现场物证的提取范围,物证的提取方法及规则,分析物证提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途径,对指导现行的侦查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质疑“以事实为根据”的若干论说本身就经不起质疑。案件事实是一个没有被界定清楚的模糊概念,它不仅指客观事实,也可指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在诉讼中不可把握,但导源于它的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具有可操作性。“以事实为根据”是支持法治的原则,我们应当在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它。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审判"终审不终"的法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的中国民事审判试图根治"终审不终"的沉疴,其病因不能只从字面的法律规定方面探寻,影响法律运行的诉讼观念和法治生态等法社会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对"有错必纠"和"以事实为根据"等原则的"消化不良"是程序安定和诉讼风险意识缺失的病根,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缺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失范则是"终审不终"的表征和并发.  相似文献   

9.
侦查讯问是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侦查手段.完善我国的刑事侦查讯问制度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价值观上借鉴两大法系的合理因素,一是要借鉴当事人主义的正当程序原则,突出侦查讯问的程序价值,以公正的程序获取公正的事实,二是要注重讯问过程自身的价值,即实体价值(结果价值),在两大价值之间追求平衡,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以推进诉讼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上应当明确"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这一法律概念,将其范围界定为众所周知的事实、通过权威资料可以迅速查明的事实、法官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事实及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院在认定这些事实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则。在认定的启动程序上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申请方式启动程序和法官依职权启动方式并重;在认定的反驳程序中,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提出弱化、反驳法院认定的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认定时间上,应当明确认定是事实审程序中的事情,并不是每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认定。法院一旦认定了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该事实就有预决事实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把世界理解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并通过“存在”概念探求并界定世界的本质,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时,“无”与“不存在”的问题几乎与“存在”问题同时产生,而且在对本质和终极问题的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与“无”的辩证法应该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最深奥、最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警察"一词比"公安"一词更准确,更能体现行业特点.从概念上看,"警察"的外延比"公安"大;从语用角度看,"警察"比"公安"更有表现力;从使用范围看,"警察"比"公安"更能与国际接轨;从使用年代看,"警察"比"公安"更有历史渊源.因此,宜以"警察"一词代替"公安"一词.  相似文献   

14.
市场无极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满怀信心,从有限做到无限,在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将"精品课程"划分为"精品"与"课程"两个关键词,分别探究其意义,并最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起来考察,赋予时代特点与先进理念,这将有助于人们厘清"精品课程"的真实意蕴,建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6.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昭奎 《外交评论》2009,26(5):6-11
民主党取代自民党执掌政权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大致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同”与“不同”,以及两党间的区别有多大;其二是日本国内政治潮流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其三是民主党自身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意在研究“公民宗教”对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意义。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公民社会的“瞬间”,就形成了公意,但学者们在解释公意的形成和实质时,通常过分强调了契约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对《社会契约论》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指出,“立法者”和“公民宗教”比契约观念对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和根本,并指出了卢梭的“立法者”和“公民宗教”与古代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