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社会调整运动,产生改革阻力具有必然性。当前旧体制和旧利益格局带来的改革阻力、改革着力面和着力点产生的阻力、传统社会惯性转化而来的改革阻力和改革自身难度引发的阻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三大势力"和"三个层面"。改革阻力对改革影响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改革采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拖延搁置等办法,迟滞、延缓、阻碍改革进程;另一种是故意曲解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对其加以改变、扭曲、增减而抵制改革。解决这两种影响作用方式的力度越大,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建设涉及到经济、行政、政治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从当前我国社会的矛盾问题看,后者更具有根本性。为此而进行的创新和改革就应当是一个微观创新和宏观改革相结合的方案,是一个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的方案,是一个党的领导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兼顾的方案。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保证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3.
行政组织是一个社会良好运作的前提和保证。当组织形式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它的改革就在所难免,但并非所有改革都能获得成功。大部分改革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而失败,是因为改革政策的出台即缺乏一个政府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对话、协商的博弈过程,而只是政策制定者单方面的意图显示,很容易地就陷入了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脱节的恶性循环中。而了解官僚组织中具体的博弈各方分别代表了什么立场是改革一以贯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所大学要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要在内部发展上下硬功夫,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合并、调整或其他形式完成。这就要对大学进行改革。而对于大学来说,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它的资源分配问题,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力资源分配问题。对此,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的理念,确立了“一个特色,三个一流”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改革主要从机关改革、后勤改革和学院改革三方面进行。机关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服务意识,后勤改革的目的是增强竞争意识,学院改革的目的是实现重心下移。  相似文献   

5.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职工能否在企业改革中顺应形势 ,全面参与 ,支持改革 ,是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增强职工的应变能力是最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 ,既保证职工在企业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 ,又能推进企业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改革,通常指改去、革除有碍于社会进步的旧制度、旧事物。它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采取的思想行动上的措施、办法等等。必要而适宜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扛杆。《周易》含有丰富而深刻的改革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的改革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便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府”的目标,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政府创新,就是公共权力部门为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政府创新首先是一种行政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和行政程序的改革,它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政府创新不是一般的改革,它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没有创造性,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那些政府改革,不属于政府创新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而推进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迈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步伐,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立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政治逻辑,我们可以将其法理意蕴概括为“八个命题”,即“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政治主题”“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具有坚实的合法根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大国体制的历史传承”“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密码”。它们从改革的现实意义、思维范式、文明价值三个维度,诠释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法理根据。  相似文献   

9.
张经远 《工会论坛》2007,13(2):38-39
研究政府公共部门改革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当前世界各国公共部门改革的趋势是民营化改革,正确认识民营化改革并指导实践就要对它的支撑理论和推动力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现实需求的分析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 ,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工作者更多地是把研究视野投放在较宏观的中央一级的机构改革上 ,而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关注较少 ,深入研究也不够。即使有理论探索 ,也都是把适应宏观、带普遍意义的理论原则简单地推行于各级地方政府 ,其现实意义、有效性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视不够 ,在压力型体制之下 ,各级地方政府被动地为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忙碌 ,而对机构改革这项至少不能很快导致经济指标增长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