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吴智斌 《求索》2008,(5):162-164
作为现代派诗歌在40年代发展形态的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标志,为中国新诗从理论指导到艺术创作提供了范本。九叶派诗歌悖二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空灵感伤的传统主题,转而对现实的深深关注和对生命本体的深沉思索,并不断寻求诗歌艺术与时代现实的契合点,以求实现对现代诗歌的突破与开拓,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上独树一帜的流派。  相似文献   

3.
隐喻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求索》2007,(10):186-188
意象是中西方文艺理论中都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对比来看,中国的意象理论主要偏向于意的层面,西方的意象理论侧重于象的层面。隐喻与意象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显著的不同,就意象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自在性,它的存在与隐喻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在诗歌中,意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单独构成表现的样式。尽管意象并不必然地与隐喻有关。但是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能使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关学意蕴。从意义上讲,意象本身是不需要转化,而隐喻必然存在着意义的转化,这一点形成了与意象最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诗创造》是刊发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刊物之一.该刊于1947年7月创刊,1948年10月被查封,前后共出刊16期.第一卷共计12期,第二卷共计4期.《诗创造》中刊载的内容基本分为国内诗人作品、外国诗人译作、理论及评介文章三个部分.《诗创造》共计刊发了475篇作品,其中国内诗人诗作352篇,国外诗人译作70篇,理论与评介文章29篇,编者刊发的《编余小记》《诗人与书》等系列专栏文章24篇.在《诗创造》中,“九叶诗派”的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袁可嘉6位诗人共发表了30篇作品,其中21篇是原创诗作,3篇是翻译作品,6篇是理论与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5.
王雅平 《求索》2012,(12):143-145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一个传统习气浸染很深、古典诗词修养很深的群体,他们在借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火种的同时,以更大的力量回身向后,在传统文化的河床上寻找民族的文化记忆。卞之琳是这个诗派的缩影,他的诗歌有着浓郁的古风,表现为传统文化意象的借用与构建,有序回环的运思方式,"零度写作"的含蓄及中国式的精致简约等等。这些,也是现代派诗人共同的审美向度和旨归。  相似文献   

6.
李建国 《理论月刊》2002,(10):124-125
“云雨”与“猿声”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比较常见的两个意象,而它们的形成又与三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运用原型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意象的意义形成历史做简略的梳理,力求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冬梅  赵志强 《前沿》2009,(10):187-189
诗歌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象类词语是诗 歌的重要组成部件。古代诗歌里有非常丰富的意象类词语,这些意象类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从感觉功能方面来看,意象类词语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意象类词语具有多样性、象征性、系统性、模糊性等特征。在修辞功能上,意象类词语表现出简练、委婉、新奇等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诗歌中,地名既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名词存在,也可寄寓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构成诗歌意象。"三化"理论(深化、等化、浅化)作为传达诗歌"意美"的有效手段,也是诗歌地名英译的重要方法。将意象的概念引入诗歌地名英译中,在"三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古典诗歌地名英译的具体方法,或可为诗歌英译提供些微思路。  相似文献   

9.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10.
京派小说的文本中出现许多重复性的意象,相同的意象有的出现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的反复出现在同一作家的文本中。京派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诗性因子,意象设置与古典诗文具有历史传承性,作家善于开掘意象所积淀的文化象征意蕴。因此从作家惯用的独特的单位意象出发.能够更好地寻求对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意象、意境和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演变。意象倾向于客观而明晰的物象,意境扩展为意象之外的虚灵,境界扩大为对作品和人生价值高低的评判。三者的发展体现出由简单到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三者又统一于"道"和"气"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12.
身体意象及其对青少年教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青 《前沿》2006,(8):49-51
身体意象的积极与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意象已经被研究身体意象的学者们看成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文章通过对身体意象的概念的界定和各理论学派对身体意象的形成因素的分析,提出在青少年教育中如何培养积极的身体意象,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对于江西诗派中的成员之一的韩驹,很多学者都只有大致的印象,觉得他无非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其实,韩驹虽属江西一脉,他的诗却表现出许多新变因素来。本文立足于韩诗的文本,结合其诗论,对其诗细致地分析探讨,希图更准确地把握其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一韩驹对江西诗派的因袭韩驹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他的诗学观点与诗歌创作受黄庭坚影响,有深刻的“江西诗”的痕迹。1.饱参诸家。江西诗派侧重于阐述诗歌艺术的本质,注重探索诗歌创作的规律。黄庭坚经常强调“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多读书,掌握创作的“法度”。…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延异,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同时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神话原型的月亮意象、人类伴侣的精神依托意象和热恋中的护情使者意象等固定的意象内涵。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探究,可以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与诗论家。侧重探讨他意象理论的节点——"沉默空隙"说的意义;借此打造的经验/超验、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尤其是隐喻/转喻的活络运用,在智性照耀下,所形成的鲜明的"思"之意象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王文平 《理论月刊》2007,23(4):61-63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原始意象。中西方神话中人类母亲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在社会——历史层面折射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远古人类社会的经济风貌;反映男权话语下的妇女地位;隐含着微妙的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神意象的演进历史可以分为发生、会通、完型等三个基本阶段。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发生期的文学神意象是与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一体诞生的。会通期产生了具有奠基性意义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通过神话、仙话、鬼话的发展,完成了神人、仙真、鬼魂等文学神意象基本类型的演变与互渗。完型期的文学神意象呈现为动态化合、立体发展的演化态势,其衡量标准是文学神意象的基本谱系和序列已经形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本民族文学神意象体系,还产生了大量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委艳 《前沿》2013,(7):160-163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意义是以言行事,研究语言的施为性和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性即表现为这种施为性和由这种施为性带来的具有历史内涵的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施为性本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家的技巧性选择、文本语言、主题意象、接受效果等。从言语行为理论三个结构性层次:"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来分析民族作家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大江南北结社风气盛行,其中雪苑诗派"雄居中州坛坫,南北畏其锋"。其形成包括以下因素:明清结社之风的影响、地域人文的源远流长、家族文化的熏陶、朝代更迭的影响、个人的领袖作用。雪苑诗派与明清之际的诗风演进相始终,对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