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徐能毅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监督问题是关系到防止权力滥用,彻底消除腐败现象的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的基本观点,全面总结了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权力运用的具体实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进行权力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部委改革的原则在于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离。大部委内部权力监督,在结构与范围上涵盖了对决策权、执行权、反馈权的监督,而在环节与内容上则涵盖了对权力分配、权力过程和权力结果的监督。厘清大部委内部权力监督的结构与范围、环节与内容,从中分析问题、阐明其对策,既是对大部委改革五年以来内部实施权力监督的一种反思,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行政改革、防止权力腐败的一种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权力自身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诱惑性和腐蚀性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制约和监督.对权力主体产生的制约、权力行使过程的制约以及权力运行后果的制约构成了整个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我国权力监督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必须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更好地硬化人大监督,发挥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群众监督.  相似文献   

4.
正新时期,我国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了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现总结如下:一、从权力的起源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先进的政治文化。这是从权利的源头和思想上杜绝腐败发生的最好选择。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基础。"这是调动监督和制约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约束政治机制运行,影响政治角色的行为和政治观念。从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5.
能否对公权力实现有效监督以确保其正确运行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否成熟、治理能力是否高强之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开展治国理政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对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举措,其要旨是厘清权力监督与治党治国关系、明确权力监督要点、聚焦权力监督对象、重塑权力监督体制、整合权力监督力量,从而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子"。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新思想、新举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最新成果。全面总结习近平的权力监督观,对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公共权力监督的有效性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实践层面,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各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随着执政能力的加强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是反腐败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公民社会是政治力量平衡的政治安排、合理机制和合法结构。公民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的现实性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阶层分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义性表现在实质性特征、形式正义性特征和程序正义性特征三方面。公民社会监督类型可分普遍性监督、制度性监督、自治性监督、结构性监督、功能性监督。加强公民社会监督功能的路径在于实现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并驾齐驱的社会变迁进程中 ,在改革开始向深层次挺进 ,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特殊历史时刻 ,确保公共权力运作的规范、合理、高效 ,是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要使公共权力的运作真正做到规范、合理、高效 ,则必须强化和完善权力监督体制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 ,以权力约束权力。一列宁曾经指出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 ,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 4卷 ,39 8页 )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推进至世纪之交之时 ,已经尖锐地提出了进行权力监…  相似文献   

9.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这已为实践反复证明。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缺乏监督的权力,并不都表现为缺乏监督机构或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监督缺乏权力。缺乏权力的监督往往使监督形同虚设。而权力缺乏监督,这正是现实中腐败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深层原因。要克服权力缺乏监督的现象,就必须解决监督缺乏权力的问题。 缺乏监督的权力源于 缺乏权力的监督 衡量权力是否受监督,固然要看是否有一定的监督机构和相应的法律规定,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督主体是否切实拥有和能否切实行使监督权力,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是否切实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如果监督主体缺乏监督权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2)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是关系到民心向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建设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培养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权力,是指权力主体凭借某种资源,对权力客体实行价值控制,致使其改变行为,以实现权力主体意志、目标或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和特殊的影响力。权力的职能总是两个:一是维护国家政权,二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没有权力,社会就无序、混乱;但滥用权力,也会使权力主体的意志、目标或利益的实现发生偏差。  相似文献   

12.
王洪臣 《行政论坛》2003,(5):F003-F003
腐败,是社会政治有机体上的一颗毒瘤,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失效或弱化,是腐败这颗毒瘤得以滋生蔓延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如何遏制腐败,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严峻的课题。对于我国来说,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南通师范学院那述宇教授等撰写的《权力监督论》一书(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本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权力监督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勇 《求知》2001,(3):16-17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这是人们早已形成的共识。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如何建立起完备、高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是我们始终在探索且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突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了监督与制约的概念,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若干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监督与制约的基本功能以及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权力货币化具有内生性,权力具有自发地与货币交换的原动力。如果失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由于权力货币化产生的推动力,权力异化不可避免。或者即使建立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异化的力量(如内部人控制)强于监督的力量而使得控权失灵,权力货币化仍然要发生,权力异化也就无法消除。因此,防止权力异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世界,正在进行关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及其未来以及这个社会类型本身的极其激烈的争论。参加这场讨论的人们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与其说是过去的“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站不住脚,不如说是新制度的经济、政治和道德的危机。匈牙利政治学家M.比哈尔的论断可以作为这种评价的例子。反之,反对这种看法的人则期望社会主义的净化,在摆脱新制度理论的庸俗化和歪曲的基础上矫正社会主义的变形,恢复新制度理论的真正本质。这种看法的主要之点是力图把斯大林主义描绘为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历史联系(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我认为,企图把斯大林主义说成是主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或完全否认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在于新制度的经典模式的乌托邦因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研究中,需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弄清楚两者的共性和根本区别,这有助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社会主义权力制衡对资本主义权力制衡的批判继承权力制衡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也不会随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而消失。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民主共和政体的城邦制度和当时的政治思想家的著作中,就存在权力制衡的痕迹。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已把政体分成议事、行政、审判三种职能。当时曾以有平民参加的民众大会来制约贵族会议的权力,规定贵族只能有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语境中的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社会公共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没有不存在监督的制约,也没有不存在制约的监督,监督本身就是一种制约,制约离不开监督;监督强调的是职责与过程,制约强调的是功能与结果;有效的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督促机制、发现机制、追责机制、惩处机制、劝戒机制、纠正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权力的所有者(君主或人民)和行使者产生了分离,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证被授权者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目的行使权力,由此就有监督和控制的必要。综观中外控权制度及其发展历史,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的两种基本方式,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9,(6):23-28
无论在理论视角,还是在实践层面,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普遍存在混同混用的现象,明显制约了理论创新和制度供给,当然也凸显了简要区分二者的必要性。二者皆出于控制权力的需要,在词源上已存在双向性和单向性、主体间性和主客间性的差异,自然能够衍生出以下区别:在主体构成上,制约主体具有体制内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监督主体在体制内外皆有明显的易变性;在作用机制上,权力制约主要由体制内力量通过制度设计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而权力监督则是多元主体在批判和查处中规范权力运行;在作用时效上,权力制约主要在前车之鉴中创新制度设计,防患未然,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权力监督则以批评或查处减少或挽回损失,具有相应的滞后性。当然,只有对二者的差异性秉持相对化而非绝对化的理解,才能精准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发掘其规范权力运行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