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新疆274名未成年犯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测查,研究发现:在EPQ所反映的人格各维度上,未成年犯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未成年男犯与未成年女犯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未成年犯在精神质(P)、神经质(N)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分数;在内外倾(E)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分数。未成年男犯在精神质(P)和内外倾(E)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成年女犯,在神经质(N)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未成年女犯。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未成年犯人格上存在缺陷,且男犯与女犯在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研究初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吴艳等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兰州市某中学的300名初中生进行施测,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文章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学业倦怠关系密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璐斐、吴培冠/社会心理研究.2 001,(2). 提要: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  相似文献   

4.
与监禁矫正不同,社区矫正制度由于更偏向于对罪犯的教育、关怀而与未成年犯罪人的矫治完美契合。这一制度在挽救失足青年、重建未成年犯自尊自信、防止再次违法犯罪等社会现实防控方面,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表明实行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应当从立法、组织机构、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进行社区矫正的实际操作,以期促进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挽救更多未成年犯罪人。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近年来,成都市妇联联手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查看法庭审判资料、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未成年罪犯及其家庭教育进行深入调研。共查阅410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材料,涉及未成年犯罪人数519人次,随机抽取成都市少管所150名罪犯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12名14-18岁未成年犯罪人及10名未成年犯罪人的父母进行了个别访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及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主观快乐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自陈量表,对5所中学350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八种教养方式、主观快乐感和心理健康相互间有较多的显著相关.特别是虐待、严格、干涉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与主观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与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放任、虐待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有关,学生对快乐感的主观体验与心理健康相关,应优化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正确疏导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及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主观快乐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自陈量表,对5所中学350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八种教养方式、主观快乐感和心理健康相互间有较多的显著相关。特别是虐待、严格、干涉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与主观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与快乐感多个维度显著相关;放任、虐待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快乐感有关,学生对快乐感的主观体验与心理健康相关,应优化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正确疏导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蔡宏图 《人民论坛》2014,(1):111-113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未成年犯罪人社会调查制度是我国保障未成年犯罪人人权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的不足,仍存在诸多问题,使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文章分析了现行立法与司法中未成年犯罪人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了完善的途径,旨在促进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人际之间沟通、合作以及参与组织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成年犯走上越轨的道路与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关联。人际信任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而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均显著偏离常态。调查发现,由于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故而父、母教养方式的单个维度与未成年犯人际信任水平不显著相关。相对于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典型的未成年犯而言,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未成年犯的人际信任水平则比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了解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抽取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116名女学员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缘女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且具有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差异,部分不安全性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安全性行为的预测力也有差异。结论认为应针对边缘女青少年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达到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保护社会的双重目的,应当把握对未成年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注重量刑的平衡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未成年刑法,对未成年犯如何适用刑罚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结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羞怯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羞怯特点的研究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等,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相关关系、不同羞怯水平父母教育方式、羞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等。这两方面的研究及结论有助于对大学生羞怯问题及相关心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污点制度的存在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成长、就业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它的存在与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理念不协调,特别是在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方面,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参照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应从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的改造、成长和发展出发,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有条件的消灭刑事污点记载,为未成年犯罪人创造一个关爱、平等、信任的人文环境,以减少和杜绝他们重新犯罪,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除了对一部分社会危害性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实行监禁矫治而外,对那些确实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犯罪人,社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实行社区矫治,这种做法不仅震慑了犯罪,同时也挽救了一大批确有悔罪表现的失足青少年,使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有效地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仅就实行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了解网络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参考。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所学校的68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选取部分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访谈。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7%;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比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高网络成瘾倾向组与低网络成瘾倾向组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可以作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指标。因此,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未成年犯罪人施加刑罚应坚持保护与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现行刑法典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种类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内容,有必要在刑法中特别规定,无期徒刑、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剥夺政治权利刑不能适用于未成年人。在刑法裁量上,应坚持从宽处罚原则,扩大缓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在立法上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亦已具备建立这一制度的政策、法律与实践之基础条件与现实可能性。值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我国应借鉴国际相关立法并及时总结少年司法改革中的有益经验,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以真正实现对特定未成年犯罪人利益的有效保护。而深入探讨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实施程序、法律效果、救济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必将为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合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隐忧和不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对其如何处罚,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犯的前途,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意义重大深远,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承担着对未成年犯罪诉讼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公诉工作的实践,就基层检察院在公诉工作中如何对未成年人犯罪开展公诉工作进行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资料,通过城市与农村、城市闲散未成年犯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的比较,对我国未成年罪犯的年龄特征、生存状态、行为特征、犯罪轨迹、犯罪动机、犯罪类型等作了基本描述。  相似文献   

20.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不仅能够帮助未成年犯罪人走出其在服刑完毕后重回社会时所遇到的困境,也能够体现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顺应我国的刑事政策,更能够顺应青少年犯罪治理的世界发展潮流、符合青少年法治的精神,能够切实地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