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辉  刘生亮  燕林 《法学家》2005,(1):54-59
一、物权法 在物权法的定位及立法模式上,有所谓"物权法"与"财产法"之争及"有体财产法"与"财产基本法"之争.有学者则针对理论界提出的这种"以财产权概念替代物权概念、以财产法的制订替代物权法的制订"的观点进行了检讨,指出我国物权法应当采纳物权而不是财产权的概念,相应地应当制订物权法而非财产法,物权法中也无需设立财产权总则.①有学者虽不主张制订财产法,但提出了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设置财产权总则来整合财产权利体系的构想.②学者还对公有制与中国物权立法的关系进行了检讨,指出现代社会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普遍分离,公有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天然分离,现代社会和公有制对建立财产利用权利制度有着同样的需求和任务,两者并无内在冲突.中国物权立法在追求物权法现代化的同时,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反映公有制的要求,切实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问题.③学者还指出,在倡导法律全球化的同时不能完全漠视本土化的问题,应将全球化与固有法协调好.在物权法的制订中也应尊重我们固有的民族习惯.  相似文献   

2.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物权法在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举足轻重。 1 995年以来 ,如何制定物权法或民法物权编 ,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今天 ,本刊编辑部郑重推介中国著名的物权法学者孟勤国教授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本刊从不发表条文类成果 ,之所以破例 ,是因为其鲜明的内容和特色。这份建议稿在孟教授创立的二元物权理论的基础上 ,紧紧扣住了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国公有制的现实国情。以娴熟的立法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凸现了现代中国的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两大主题。特别是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 ,以及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的所有与占有的事实和关系中抽象出财产利用权利的基本学理和规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二百条 ,就解决了传统物权理论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财产问题。条文之明了、文字之洗炼 ,确实使我们无法不流露出我们的偏爱之情。孟教授从事物权法研究近二十年 ,不计成败 ,其坚韧不拔之志令人敬重。孟教授的物权理论与设计能否得到立法机关的认同和民法学界的容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物权法领域中 ,终于出现了属于中国人的系统的物权理论与设计。多一种声音 ,多一份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正有赖于法学研究中这种超越学习模仿 ,勇于开拓进取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公有财产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存在公有制的地方自然就有公有财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以及《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公有制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或公社公有制,另两种类型是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公有制和社会公有制。因此,从马克思的本意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公有制,由此也不存在公有财产,①但是,随着市场的失灵,单纯采取国家对经济不予干涉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反而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步吸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引…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财产的和谐,物权法为财产的和谐奠定了法治基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实现模式的重任。这一由物权法所界定的公有制实现模式,本质即在于公有制主体的民事主体化与公有制财产的民事权利化。由此决定了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准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物权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定分”与“息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 现代国家的规范财产关系的法律为财产法,财产法分为物权法和债权法两大部分。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债权法是规范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搞活流通开始的,因此比较重视规范财产流通关系的法律,现有三个合同法及若干合同条例,以及正在起草统一的合同法,属于债权法。相对而言,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十分不完  相似文献   

6.
夫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主要规定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财产责任与义务等问题。夫妻财产制度有效的维护夫妻关系,好的夫妻财产制度能够很好的起到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健全的婚姻财产制度会带来诸多社会纠纷矛盾,其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7.
夫妻之间财产归属的约定不仅关系到夫妻双方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交易安全和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日益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夫妻财产独立的要求不断增强。因此,夫妻约定财产制在我国的适用空间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8.
婚前财产公证已成为一个前沿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拥有的婚前财产越来越多,同时整个社会的观念也更加理性,达成婚前财产协议就成为了新趋势。婚前财产协议公证,使婚前财产的归属,达成婚前财产协议,作为一项新兴事物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婚姻的爱情基础,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是以爱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因婚姻引起的财产纠纷日趋增多,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也随之而来,那么,什么叫婚前财产公证?它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因婚姻引起的财产纠纷日趋增多,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也随之而来,那么,什么叫婚前财产公证?它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把公司法人财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代表公司运作公司法人财产并聘任经理等高级职员具体执行;同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经理行使职权。②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公司产权结构上的资本所有权(以下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我国建立现…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和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以下简称产权界定),系指国家依法划分和认定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并明确国家作为所有者对这部分国有资产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注册为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各种城镇集体企业(含合作社)资产的产权界定。  相似文献   

13.
夫妻财产制探究夫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内容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财产的分割等。其性质和特点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纵观世界各国法定夫妻财产制,以分别财产制和共同财...  相似文献   

14.
朱江华 《律师世界》2001,(10):18-21
英国学者霍布斯有一句名言:“人民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它充分说明了安全作为法律基础性价值之一的重要地位,即有助于使人们享有诸如生命、财产、自由与和平等其他价值的状况稳定化并尽可能地使之继续下去。民商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而在商品交换频繁发生、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流转速度日趋快捷的现代经济生活中,必须以确保财产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归属和利用秩序为重任,这亦是民商法的指向的安全的真正涵义。交易安全的概述民商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静态的财产关系和动态的财产关系。静态的财产关系是指…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股份公司的产权归属和“两权”能否分离股份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归属于谁及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与否问题,人们在认识上往往发生分歧和误解。不少人认为,对股份公司的财产,股东享有所有权,股份公司法人享有经营权,是典型的两权分离。其实这是误解。各国公司法均规定,入股财产的所有权由股东转移给股份公司。股东以丧失所有权为代价而换得股权。入股财产不能逆转,这是保证股份公  相似文献   

16.
买卖合同是指出卖人将约定的财产交付给买受人,买受人接受此项财产,并向出卖人支付约定价金的协议。买卖合同反映着一定社会商品生产的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买卖合同要  相似文献   

17.
贾林青 《法学家》2005,(5):81-90
原产于英国的信托制度,在信托财产利益与信托财产收益相分离的基础上,以其财产管理职能、长期规划性和适用空间的无限弹力性等特殊功能而被我国予以引进,但是,习惯于用大陆法系的法律理念来思考和理解民法制度的中国法律体系要接受充斥英美法系烙印的信托制度,其首要法律障碍便是信托财产上并存的双重财产权与大陆法系的"一物一权"原则的法律冲突.解决该问题的出路在于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突破传统民法体系寻找出路.即按照财产利益与财产归属分离的"二元论"思想设计信托财产权,确认其物权和管理权的双重法律属性,并赋予其组合性权利内容,让其服务我国的信托制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相应地,以信托财产权为核心,重新定义我国的信托制度,还其应有的法律本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募捐与公益捐赠、救灾捐赠均存在明显区别而排除了可参照适用的法律,且理论和实务界又均主张从其法律性质上进行分析,但因众所纷纭而使得其剩余财产归属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本文从社会募捐的法律性质入手,分析不同学说下募捐剩余的归属情况,指出司法实践中以社会募捐的法律性质判断剩余归属的难以操作性,当务之急是通过法律拟制来定纷止争。  相似文献   

19.
财产制度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一国的经济体制唇齿相依。规范财产关系的法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财产归属法,第二大类是财产流转法。有人认为,物权法在广义上是指上述第一大类的财产归属法,即关于人对于财产支配关系的全部法律规范。但严格意义上的物权法并非如此,因为物权法不仅以物的归属秩序为它的规范范围。财产归属是十分重要的,但以绝对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理论或者说以国家所有权为核心的绝对所有权理论,并不是科学和完整的物权理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搞活流通开始的,因此比较重视规范财产流通关系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论物权法的功能与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权法的功能与价值是物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物权立法以定分止争、物尽其用作为立法目的,却又采用物权法教科书体例,致使《物权法(草案)》在功能与价值上产生了不可自解的矛盾。立法如何认识社会生活与物权法的关系,在物权法的价值与功能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部以财产归属为中心的物权法,对中国社会而言并无多大价值,传统的物权法和物权理论必须变革。我国物权立法应按大陆法系民法的思维方式以物权法为主体整合英美财产法的内容,使中国物权法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财产基本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